針灸併服中藥 緩解化療副作用
【記者李嘉祥/台南報導】 2025/04/24

許多癌症患者因病情需接受化學治療,但伴隨的副作用卻常讓人苦不堪言,其中又以噁心、嘔吐與食慾不振等最常見,若未妥善控制,輕則影響生活品質,重則導致脫水、電解質不平衡,甚至造成惡病質,影響後續治療的進行;近年來中醫在化療支持性照護中的角色逐漸受到重視,包括中藥治療與針灸療法,在臨床研究中展現出降低化學治療引起的噁心嘔吐發生率的潛力,也提供患者在中西醫結合治療中更溫和有效的選擇。

柳營奇美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沈祐任表示,癌症治療不只是控制腫瘤本身,更需關注患者整體狀態;面對化療副作用所帶來的痛苦,中醫提供一條溫和、個別化且實證支持的輔助之路,無論是使用中藥依時段調理,或針灸刺激特定穴位,都有助於改善噁心、增進食慾、穩定情緒,幫助患者順利完成療程。

沈祐任醫師說明,使用化療藥物依引起嘔吐程度可分為嚴重型、中度型、輕度型等三類,中醫強調「辨證論治」,需依不同體質與化療反應進行個別化調整,提高療效並降低副作用;針對中度型嘔吐程度以上,臨床上會使用二至三種止吐藥物,以減少噁心及嘔吐發生;因化學治療的療程有其週期規律,常以每二至三週為一個療程進行,中醫介入治療也會根據不同階段進行有系統的調理,協助病人緩解不適,提升整體治療的耐受性。

沈祐任醫師指出,化療後第一週為急性期,此時患者噁心與嘔吐最為劇烈,需針對胃氣上逆、痰飲中阻等病機,達到降逆止嘔的目的;第二週為修復期,嘔吐雖漸緩解,但患者因長期不適,腸胃黏膜易受損,常見胃陰虛、虛火內擾的狀態,治療以滋陰養胃為主;另,有些患者在化療前一週就出現類似預期性嘔吐症狀,此多與情緒緊張、肝氣鬱結有關,臨床治療多以疏肝解鬱、調和脾胃為主。

沈祐任醫師強調,除中藥調理外,針灸在緩解方面也有明確的科學根據與臨床依據,最具代表性的穴位為「內關穴」,能調暢氣機、具止吐安神之功效,為緩解噁心嘔吐的主穴;國際知名醫學期刊JAMA 2000年一篇研究就指出,針刺內關穴可顯著減少急性期的化療嘔吐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