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并服中药 缓解化疗副作用
【记者李嘉祥/台南报导】 2025/04/24

许多癌症患者因病情需接受化学治疗,但伴随的副作用却常让人苦不堪言,其中又以恶心、呕吐与食欲不振等最常见,若未妥善控制,轻则影响生活品质,重则导致脱水、电解质不平衡,甚至造成恶病质,影响後续治疗的进行;近年来中医在化疗支持性照护中的角色逐渐受到重视,包括中药治疗与针灸疗法,在临床研究中展现出降低化学治疗引起的恶心呕吐发生率的潜力,也提供患者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更温和有效的选择。

柳营奇美医院中医部主治医师沈__任表示,癌症治疗不只是控制肿瘤本身,更需关注患者整体状态;面对化疗副作用所带来的痛苦,中医提供一条温和、个别化且实证支持的辅助之路,无论是使用中药依时段调理,或针灸刺激特定穴位,都有助於改善恶心、增进食欲、稳定情绪,帮助患者顺利完成疗程。

沈__任医师说明,使用化疗药物依引起呕吐程度可分为严重型、中度型、轻度型等三类,中医强调「辨证论治」,需依不同体质与化疗反应进行个别化调整,提高疗效并降低副作用;针对中度型呕吐程度以上,临床上会使用二至三种止吐药物,以减少恶心及呕吐发生;因化学治疗的疗程有其周期规律,常以每二至三周为一个疗程进行,中医介入治疗也会根据不同阶段进行有系统的调理,协助病人缓解不适,提升整体治疗的耐受性。

沈__任医师指出,化疗後第一周为急性期,此时患者恶心与呕吐最为剧烈,需针对胃气上逆、痰饮中阻等病机,达到降逆止呕的目的;第二周为修复期,呕吐虽渐缓解,但患者因长期不适,肠胃黏膜易受损,常见胃阴虚、虚火内扰的状态,治疗以滋阴养胃为主;另,有些患者在化疗前一周就出现类似预期性呕吐症状,此多与情绪紧张、肝气郁结有关,临床治疗多以疏肝解郁、调和脾胃为主。

沈__任医师强调,除中药调理外,针灸在缓解方面也有明确的科学根据与临床依据,最具代表性的穴位为「内关穴」,能调畅气机、具止吐安神之功效,为缓解恶心呕吐的主穴;国际知名医学期刊JAMA 2000年一篇研究就指出,针刺内关穴可显著减少急性期的化疗呕吐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