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身體外培養腫瘤細胞 篩選潛力治療方案
隨著精準醫療成為癌症治療趨勢,癌症患者在尋找有效治療方案的過程中,傳統的基因檢測已不再是唯一的工具;「替身醫療」技術,透過在體外培養腫瘤細胞,可望協助癌患者篩選潛力治療藥物,不僅有助罕見癌患找藥,甚至能為患者省下不必要的金錢與時間支出。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呂隆昇指出,「替身」醫療是一種概念,就是把致病方式跟治療元件,變成體外晶片式的檢測系統。以癌症治療來說,就是透過培養癌細胞、將癌細胞轉化為體外檢測系統,患者可以在無需以身試藥的情況下,測試腫瘤對不同治療藥物的敏感性。
三年多前,一名僅三十七週大、仍在媽媽肚子中的小男嬰因產檢時發現水腦,出生後確診罹患「嬰兒期大腦半球膠質瘤」。在傳統化療無法有效控制腫瘤的情況下,醫療團隊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搭配替身醫療,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劉彥麟醫師指出,在該男嬰的案例中,醫療團隊先經由次世代基因定序,發現男嬰腦瘤組織帶有肺癌細胞常見的突變基因之一「ALK」突變,經過替身醫療測試,證實肺癌標靶藥物確實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加上國際期刊也有論文支持該藥能夠通過血腦屏障。因此經外科醫師手術除去大部分腫瘤後,便開始以肺癌標靶藥物控制男嬰大腦深處、不適合開刀的殘存腫瘤組織。如今小男孩腫瘤獲得控制,準備上幼兒園。
劉彥麟醫師指出,利用基因型來做治療有效性的預測,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方式。就現有資訊來看,如果透過腫瘤基因突變來挑選藥物,最後能夠找到適合藥物的機率大概只有三成多。
若將基因檢測結果與替身醫療結果搭配判讀,依據團隊過往累積的經驗顯示,包括小細胞肺癌、胰臟癌、腦瘤等,若能找到相關基因突變、在體外測試也確定有效的狀況下,有七成患者可以維持六個月以上的有效控制。
「次世代基因定序的目標是基因、而替身的目標則是細胞。」呂隆昇醫師表示,替身醫療除了可用於協助相對少見的癌症患者,在現有藥物中找藥,「老藥新用」之外;當癌症復發、轉移,標準治療都用完的時候,若在基因檢測裡面看到可能機會,「想知道實際使用的勝算時」,這時候「替身」也會是一個很好的策略,「畢竟有時候雖然基因有表現、但癌細胞未必買單」,這時就可以避免白走了冤枉路。
「替身只是一種分析技術,讓醫生能依據科學數據,制定更為合理的治療方案。」「以化療選擇為例,替身也能幫忙找到合理的化療藥,但化療藥的劑量、化療藥如何組合,以及化療藥的毒副作用,替身醫療無法告訴你。況且,化療藥物的用法、跟體外試驗的使用方式略有不同,過去經驗顯示,有時候會高估化療有效性。因此臨床醫師治療經驗仍是非常重要的。」
三年多前,一名僅三十七週大、仍在媽媽肚子中的小男嬰因產檢時發現水腦,出生後確診罹患「嬰兒期大腦半球膠質瘤」。在傳統化療無法有效控制腫瘤的情況下,醫療團隊利用次世代基因定序搭配替身醫療,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小兒腫瘤科主任劉彥麟醫師指出,在該男嬰的案例中,醫療團隊先經由次世代基因定序,發現男嬰腦瘤組織帶有肺癌細胞常見的突變基因之一「ALK」突變,經過替身醫療測試,證實肺癌標靶藥物確實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加上國際期刊也有論文支持該藥能夠通過血腦屏障。因此經外科醫師手術除去大部分腫瘤後,便開始以肺癌標靶藥物控制男嬰大腦深處、不適合開刀的殘存腫瘤組織。如今小男孩腫瘤獲得控制,準備上幼兒園。
劉彥麟醫師指出,利用基因型來做治療有效性的預測,是目前最常使用的方式。就現有資訊來看,如果透過腫瘤基因突變來挑選藥物,最後能夠找到適合藥物的機率大概只有三成多。
若將基因檢測結果與替身醫療結果搭配判讀,依據團隊過往累積的經驗顯示,包括小細胞肺癌、胰臟癌、腦瘤等,若能找到相關基因突變、在體外測試也確定有效的狀況下,有七成患者可以維持六個月以上的有效控制。
「次世代基因定序的目標是基因、而替身的目標則是細胞。」呂隆昇醫師表示,替身醫療除了可用於協助相對少見的癌症患者,在現有藥物中找藥,「老藥新用」之外;當癌症復發、轉移,標準治療都用完的時候,若在基因檢測裡面看到可能機會,「想知道實際使用的勝算時」,這時候「替身」也會是一個很好的策略,「畢竟有時候雖然基因有表現、但癌細胞未必買單」,這時就可以避免白走了冤枉路。
「替身只是一種分析技術,讓醫生能依據科學數據,制定更為合理的治療方案。」「以化療選擇為例,替身也能幫忙找到合理的化療藥,但化療藥的劑量、化療藥如何組合,以及化療藥的毒副作用,替身醫療無法告訴你。況且,化療藥物的用法、跟體外試驗的使用方式略有不同,過去經驗顯示,有時候會高估化療有效性。因此臨床醫師治療經驗仍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