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疼痛患者如何運動? 物理治療師傳授撇步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25/04/04

有些慢性疼痛患者常會問,為何醫師說組織修復卻還會產生疼痛?國泰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蔡世瑩表示,人體疼痛持續或是間歇出現超過三個月稱為慢性疼痛,即使超過組織正常修復時間仍有疼痛,甚至沒有明確病因也會感到反覆疼痛。因為疼痛原因除了潛在身體組織損傷,慢性疼痛還跟神經系統改變及心理社會因素有關。

因此,慢性疼痛需要跨專業整合治療。蔡世瑩指出,長期疼痛常會影響日常活動甚至造成失能,患者若想重新掌控生活,不再害怕產生疼痛,這時就需循序漸進進行運動,因為運動有助緩解慢性疼痛,運動能夠協助重新掌控被慢性疼痛影響的生活。

運動很重要,但患者質疑已經在痛要怎麼運動?蔡世瑩進一步指出,有慢性疼痛的人,會為了避免再次受傷而選擇減少活動,這樣反而會讓受傷部位肌肉難以放鬆或是變弱,以致降低關節活動能力,甚至讓疼痛程度更嚴重。

蔡世瑩強調,通常物理治療師根據組織修復狀況,針對每個人不同體能與活動能力,量身訂製個別化運動計劃,必要時搭配儀器和徒手治療,幫助降低組織對疼痛敏感度及改善活動度,讓身體在正確且無痛姿勢下動起來。運動初期,慢性疼痛的人容易感到肌肉疲勞或是關節僵硬,因此,通常建議從少量運動開始。

也許一開始只是讓久久沒活動的肌肉在原地收縮,由治療師引導關節在輕鬆轉動的範圍內活動伸展,透過逐漸增加運動強度,再配合適當的休息時間,讓身體有更多的時間慢慢適應。運動期間和結束後,疼痛感覺會輕微地增加,只要有正確的舒緩,肌肉痠痛會在二、三天內消失,有需要的話也可調整運動強度。只要正確建立肌肉張力,關節穩定能力更強,這樣更能應付日常活動。運動過程當中,患者將會更了解身體可以承受多少負擔,將日常所需各種活動事項進行更好的體力調配,重新掌控自己日常活動與工作步調。抱持堅定的意志與信心,持續執行適量運動,配合放鬆技巧及睡眠習慣,最終將能克服慢性疼痛,甚至提升個人的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