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直腸癌4人檢查1人確診已屬第四期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4/07/30

自推動公費糞便潛血檢查以來,每四人中約有一人確診時已屬第四期,也就是所謂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此外,一旦從第三期惡化至第四期,患者五年存活率將會從七十一%陡坡式下降至十五%,平均每十三個人中僅有約兩人能存活超過五年。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腫瘤醫學部主治醫師梁逸歆提醒,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的患者,在治療前,需要先透過基因檢測,可幫助醫師選擇標靶武器、也可作為預後的一項評估;另,BRAF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惡化後,患者切莫消極,現有專屬的雙標靶藥物可以接力治療。

依最新一一○年癌症登記報告,大腸直腸癌發生人數高達一萬六二三八例,再度蟬聯男性新發癌症排行冠軍,與女性排行季軍;此外,在癌症死亡排行上也穩居第三名,平均每日約有一‧三人因病而死亡。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院長暨外科部大腸直腸肛門外科陳自諒表示,大腸直腸癌是一種「安靜」的癌症,初期症狀不明顯,且症狀隨著發生位置略有不同。若發生在左側(遠端大腸)容易出現腸阻塞、排便改變習慣、血便等;但若發生在右側(近端大腸),因為糞便尚水分較多,且大腸管徑較寬,症狀更容易被輕忽。根據臨床觀察,患者發生症狀後才就醫,確診時往往已屬第三期、甚至是第四期。

腫瘤侵犯深度、淋巴轉移程度、是否發生遠端器官轉移會影響大腸直腸癌的分期。整體而言,第一期至第三期以手術切除為治療骨幹,並視情況加入化療,降低復發風險;而第四期的患者,因為癌細胞已遠端轉移至其他器官,以化療與標靶治療等全身性治療為主力。

考量到目前健保尚未給付次世代基因定序(NGS)在大腸直腸癌,建議有預算考量的患者,可以優先檢測已有標靶藥物可使用的BRAF、RAS(KRAS與NRAS)、MSI、HER2四大基因,整體的檢測費用約為一萬初頭,對於財務狀況的衝擊相對較低。

BRAF基因突變的轉移性大腸直腸癌,具有化療反應不佳、容易轉移與復發的特性。依臨床研究,患者在第一線治療時,平均七個月就會復發、存活期低於十四個月。而這樣的治療困境終被雙標靶藥物突破,患者存活時間增加七十五%、死亡風險也降低三十九%。盼政府看見病友的心聲與需求,讓BRAF基因突變的患者也能在健保的支持下,獲得更適切的治療。

國民健康署提供五○至七十四歲民眾,每二年一次的免費糞便潛血檢查,根據研究顯示,規律進行檢查,可降低二十九%晚期腸癌發生風險、三十五%死亡率。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院長暨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王照元院長提醒,若有家族史的高風險族群,也建議可以及早進行大腸內視鏡檢查,避免罹患腸癌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