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別兒少心智高風險族群 即早診斷治療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5/04/24

二○一五年到二○一七年受衛福部委託,以最新精神疾病診斷準則進行台灣兒童精神疾病全國流行病學研究,在國中生長期追蹤研究顯示,憂鬱症和物質使用的盛行率增加,ADHD的診斷逐年減少,與西方國家先前根據DSM-IV所得的盛行率相似,顯示精神疾病在臺灣兒童族群中相當常見,凸顯提升大眾認知、早期發現與預防介入之必要性。台灣最新的長期研究發現運動體適能可以大大減少青少年及年輕成人的精神疾病罹患率。同時,邀請兩位從小追蹤治療至成人的個案,分享接受精神科診療後的成長故事,見證守護心智健康的希望與可能。

個案鄭中遠表示,小時候上課坐不住,常被罰跑操場;聯絡簿上都是紅字,也常被告狀會欺負同學等。在國中時,因同學之間的相處問題而尋求就醫發現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當時一天要吃三次藥,同學還會提醒他要記得吃藥,透過同學和自己回顧下,變成能控制行為的個體。因為想參加航空社而努力學習、考上建中,因無法接受考試用筆填卡的聲音、無法專注考試而要求單獨考試,爾後考上長庚資工、到陽明生物醫學資訊研究所念碩博士,和台大醫院副院長高淑芬合作研發自閉症人工智慧篩檢與輔助診斷工具,以高準確率快速篩檢,讓家長與醫療人員能更早發現高風險個案,即時轉介專業治療,此也獲得第二十一屆國家創新獎。

百年老店「明星咖啡館」(Astoria)第三代、今年三十六歲的雨人畫家李柏毅,在洛杉磯出生,在一歲半時被診斷罹患重度自閉症,自七歲起就顯現了藝術方面非凡的表現,十七歲返台,現為國際知名的天才畫家,曾獲頒中華民國第五十一屆藝術文化類十大傑出青年;今年四月代表台灣在羅馬參加「多元共融雙人水上芭蕾世界盃」,勇奪第二名佳績。母親簡靜惠表示,他在藝術、運動、音樂的表現,證明自閉症患者也能展現自身才能;有政府的支持、醫療專業介入,集合全方位支持與尊重,才能更有效率讓大眾了解、關懷,讓他們能有機會融入這個大社會。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理事長林健禾指出,根據內政部二○二三年統計,台灣十八歲以下人口約四百萬(占總人口十七%),但專精於兒童精神疾病的醫師約三三五人,平均照顧一萬一千位十八歲以下兒童青少年,相較於美國平均約六九五二名,醫療資源嚴重短缺,多數難以專職服務兒童青少年。

孩子的困難正在改變,憂鬱症成為近三年兒心科門診增加最多的診斷類別(五十六%);近三年來,國高中生主動到兒心科就醫比例大幅提升,其中在國中生部分,有五十六%醫師觀察到孩子「主動希望就醫」,在高中生部分,有高達九十二%的醫師指出,患者「主動就醫的比率第一」。

專業人力不足、缺乏整合系統,是兒科醫師認為目前兒童心理健康防護最大的困境。健保制度未反映診療實況,醫療人事成本不斷增加,看兒少不只看病,還要聯絡家庭、學校,花費大量溝通與整理時間。透過問卷發現,有九十六%的醫師認為健保給付不合理、七十八%醫師認為門診時間被壓縮、六十四%醫師認為案量過大。

台大副院長高淑芬表示,除了合理的健保給付外,教育、社會福利挹注部分精神健康資源,推動校園精神健康,讓精神疾病去汙名化,建立無虐待、無霸凌、無性騷擾的友善成長環境,成立兒童精神醫學專屬研究機構或研究補助,定期監測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發展符合國情的特定治療模式;識別高風險族群,即早診斷治療以杜絕長期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