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儿少心智高风险族群 即早诊断治疗
【记者锺佩芳/台北报导】 2025/04/24

二○一五年到二○一七年受卫福部委托,以最新精神疾病诊断准则进行台湾儿童精神疾病全国流行病学研究,在国中生长期追踪研究显示,忧郁症和物质使用的盛行率增加,ADHD的诊断逐年减少,与西方国家先前根据DSM-IV所得的盛行率相似,显示精神疾病在台湾儿童族群中相当常见,凸显提升大众认知、早期发现与预防介入之必要性。台湾最新的长期研究发现运动体适能可以大大减少青少年及年轻成人的精神疾病罹患率。同时,邀请两位从小追踪治疗至成人的个案,分享接受精神科诊疗後的成长故事,见证守护心智健康的希望与可能。

个案郑中远表示,小时候上课坐不住,常被罚跑操场;联络簿上都是红字,也常被告状会欺负同学等。在国中时,因同学之间的相处问题而寻求就医发现有注意力不足过动症(ADHD),当时一天要吃三次药,同学还会提醒他要记得吃药,透过同学和自己回顾下,变成能控制行为的个体。因为想参加航空社而努力学习、考上建中,因无法接受考试用笔填卡的声音、无法专注考试而要求单独考试,尔後考上长庚资工、到阳明生物医学资讯研究所念硕博士,和台大医院副院长高淑芬合作研发自闭症人工智慧筛检与辅助诊断工具,以高准确率快速筛检,让家长与医疗人员能更早发现高风险个案,即时转介专业治疗,此也获得第二十一届国家创新奖。

百年老店「明星咖啡馆」(Astoria)第三代、今年三十六岁的雨人画家李柏毅,在洛杉矶出生,在一岁半时被诊断罹患重度自闭症,自七岁起就显现了艺术方面非凡的表现,十七岁返台,现为国际知名的天才画家,曾获颁中华民国第五十一届艺术文化类十大杰出青年;今年四月代表台湾在罗马参加「多元共融双人水上芭蕾世界杯」,勇夺第二名佳绩。母亲简静惠表示,他在艺术、运动、音乐的表现,证明自闭症患者也能展现自身才能;有政府的支持、医疗专业介入,集合全方位支持与尊重,才能更有效率让大众了解、关怀,让他们能有机会融入这个大社会。

台湾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会理事长林健禾指出,根据内政部二○二三年统计,台湾十八岁以下人口约四百万(占总人口十七%),但专精於儿童精神疾病的医师约三三五人,平均照顾一万一千位十八岁以下儿童青少年,相较於美国平均约六九五二名,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多数难以专职服务儿童青少年。

孩子的困难正在改变,忧郁症成为近三年儿心科门诊增加最多的诊断类别(五十六%);近三年来,国高中生主动到儿心科就医比例大幅提升,其中在国中生部分,有五十六%医师观察到孩子「主动希望就医」,在高中生部分,有高达九十二%的医师指出,患者「主动就医的比率第一」。

专业人力不足、缺乏整合系统,是儿科医师认为目前儿童心理健康防护最大的困境。健保制度未反映诊疗实况,医疗人事成本不断增加,看儿少不只看病,还要联络家庭、学校,花费大量沟通与整理时间。透过问卷发现,有九十六%的医师认为健保给付不合理、七十八%医师认为门诊时间被压缩、六十四%医师认为案量过大。

台大副院长高淑芬表示,除了合理的健保给付外,教育、社会福利挹注部分精神健康资源,推动校园精神健康,让精神疾病去污名化,建立无虐待、无霸凌、无性骚扰的友善成长环境,成立儿童精神医学专属研究机构或研究补助,定期监测儿童及青少年精神疾病,发展符合国情的特定治疗模式;识别高风险族群,即早诊断治疗以杜绝长期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