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虐率 5年成長1.2倍
根據衛福部統計,我國近年嬰幼兒受虐比率約為千分之二,這些案件超過九成發生在家庭內,施虐者則有八成是父母。近五年在少子化的趨勢下,台灣嬰幼兒受虐比率仍從千分之二‧二六上升至千分之二‧六五,是五年前數據的一‧二倍,每年約有二千多名的嬰幼兒受虐,並以家內受虐人數為最大宗。
六歲以下孩子遭受疏忽虐待的事件,九十三%的案件是發生在家庭內,其中八十四%的施虐者是父母、祖父母等親屬占十二%、父母同居人占四%;另外,有七%的案件是發生在家外幼托照顧場域。
嬰幼兒受到虐待的類型,以身體虐待占近五成(四十九%)為主,如不斷哭鬧一時失控徒手打巴掌、搖晃嬰幼兒;其次為疏忽占四十四%,如獨留、營養不良、未就醫等;言語暴力及其他等則占八%。
遭受不當對待類型則以身體不當對待或疏忽照顧為多,顯示嬰幼兒不當對待大多發生於受家長照顧管教期間,發生原因則以處理嬰幼兒生活規範、作息、飲食問題占五十二%最高,其次為不耐嬰幼兒哭鬧(十八%)、獨留及教養知能不足(十五%)等,這與現場育有六歲以下孩童家長代表所陳述最令他們頭痛的育兒情境不謀而合,顯示如何因應及管教嬰幼兒的日常生活作息、飲食如廁、規範建立、頻繁哭鬧等,是挑戰家長的難題。
針對前述的育兒困難,台灣適性發展促進會楊珮璉副秘書長分享曾輔導過的個案,無論是產後憂鬱的新手媽媽、全職照顧卻因孩子作息問題爆炸的家長,透過「停-停止自責、看-看見孩子的需求與發展、聽-聽取正向建議與支持」;另陳木榮(柚子)醫師建議家長可以從認識自己的寶寶做起,理解哭鬧跟行為背後表達的需求,並學習及實踐相關育兒親職及情緒管理技巧,當孩子或家長有特殊身心病徵時,也應積極向外尋求治療,逐步建立親子相處與孩子的作息行為模式,也適時表達照顧壓力與尋求定時支援,而重拾教養的信心;衛福部保護司也展示我國育兒資源地圖,包含實體的社福中心、家庭教育中心、親子館及線上學習資源等,讓家長在面臨困難、崩潰的邊緣時,有求助的管道。
六歲以下孩子遭受疏忽虐待的事件,九十三%的案件是發生在家庭內,其中八十四%的施虐者是父母、祖父母等親屬占十二%、父母同居人占四%;另外,有七%的案件是發生在家外幼托照顧場域。
嬰幼兒受到虐待的類型,以身體虐待占近五成(四十九%)為主,如不斷哭鬧一時失控徒手打巴掌、搖晃嬰幼兒;其次為疏忽占四十四%,如獨留、營養不良、未就醫等;言語暴力及其他等則占八%。
遭受不當對待類型則以身體不當對待或疏忽照顧為多,顯示嬰幼兒不當對待大多發生於受家長照顧管教期間,發生原因則以處理嬰幼兒生活規範、作息、飲食問題占五十二%最高,其次為不耐嬰幼兒哭鬧(十八%)、獨留及教養知能不足(十五%)等,這與現場育有六歲以下孩童家長代表所陳述最令他們頭痛的育兒情境不謀而合,顯示如何因應及管教嬰幼兒的日常生活作息、飲食如廁、規範建立、頻繁哭鬧等,是挑戰家長的難題。
針對前述的育兒困難,台灣適性發展促進會楊珮璉副秘書長分享曾輔導過的個案,無論是產後憂鬱的新手媽媽、全職照顧卻因孩子作息問題爆炸的家長,透過「停-停止自責、看-看見孩子的需求與發展、聽-聽取正向建議與支持」;另陳木榮(柚子)醫師建議家長可以從認識自己的寶寶做起,理解哭鬧跟行為背後表達的需求,並學習及實踐相關育兒親職及情緒管理技巧,當孩子或家長有特殊身心病徵時,也應積極向外尋求治療,逐步建立親子相處與孩子的作息行為模式,也適時表達照顧壓力與尋求定時支援,而重拾教養的信心;衛福部保護司也展示我國育兒資源地圖,包含實體的社福中心、家庭教育中心、親子館及線上學習資源等,讓家長在面臨困難、崩潰的邊緣時,有求助的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