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便下腹痛 直肠癌第4期
【记者锺佩芳/台北报导】 2025/04/14

一名四十七岁女性长期患有痔疮,过去偶尔出现微量血便,已习以为常。然而某日,她开始出现断断续续的下腹疼痛,长达两周,并发现血便的颜色与以往不同,出血方式也有所改变,她趁回诊向医师反映;台北市立万芳医院大肠直肠外科医师李营东表示,考量可能潜藏其他疾病,建议进行大肠镜检查,确诊为高位直肠癌,且伴随小区域肝脏转移。

李营东医师说明,高位直肠癌是指发生於直肠近端的肿瘤,小区域肝脏转移则指癌细胞已扩散至肝脏的局部区域,根据医学定义,当直肠癌出现远端转移,即属於第四期。由於病人的肝脏转移范围较小,采用烧灼治疗方式处理,而直肠肿瘤则透过微创手术完全清除,术後病人只有轻微排便习惯改变,无需使用人工肛门,也未有长期後遗症。所幸病人发现得早,在此情况下,五年存活率仍可达七成以上,目前病人持续接受化学治疗并定期追踪,尚未发现复发迹象。

大肠直肠癌多年来高居国人十大癌症之一,近年更呈现年轻化趋势,许多患者在五十岁前即确诊,医界称之为「早发型大肠癌」。李营东医师表示,多数早发型病人在初期没有明显症状,该名病人因长期患有内痔,对血便变化较为敏感,才能及时察觉异常。一般而言,若出现血便、粪便带黏液、排便习惯改变、腹部闷胀或疼痛、排便不顺等情形,常被误以为是痔疮或肠躁症等肠胃问题,从而延误诊断,错失治疗时机,因此定期进行大肠癌筛检十分重要。

二○二二年《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指出,早发型肠癌并无单一明确成因,而是多重危险因子交错所致。李营东医师表示,约十六%至二十五%的早发型病人与遗传有关;此外,生活型态也是关键因素,包括长期摄取高脂饮食、过量红肉、缺乏纤维等,皆可能改变肠道菌相,使肠道长期处於慢性发炎状态,进而提高癌变风险。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时期若有肥胖情形,亦可能因代谢、荷尔蒙与肠道菌相变化,增加罹癌机率。

随著大肠直肠癌年龄层下降,政府自民国今年一月起,已将大肠癌筛检年龄从五十岁下修至四十五岁,以提高早期发现的机率。同时,健保局也扩大给付更进阶的达文西机器人辅助微创手术,让病人在降低经济负担的同时,获得更精准的治疗。李营东医师提醒,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提高存活率的关键,无论是否有家族病史,都应留意肠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