瘀傷、熊貓眼、瘀血 留意兒少受虐警訊
【中央社台北十一日電】 2025/04/12

台灣每年平均有廿六名兒少因遭受虐待重傷或死亡,其中近五成案件出現受虐性腦傷。兒科醫提醒,當發現小朋友有瘀傷、熊貓眼、耳後瘀血、視網膜出血等症狀,都是可能受虐警訊。

受虐性腦傷過去俗稱為嬰兒搖晃症候群,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重症加護科主治醫師李恩沛今天在衛生福利部終止兒虐記者會中簡報指出,研究發現,受虐性腦傷其實是故意施虐導致的頭部損傷,所以美國相關醫學會在二○○九年將其正名,用意為強調「這是一個施虐的事實」。

衛福部保護司司長張秀鴛表示,根據衛福部二○二○至二○二四年數據,重大兒虐死亡及重傷共計一三四件,平均每年有廿六名兒少遭受照顧者不當對待,其中近五成案件有受虐性腦傷,且廿五%以上兒童因此喪命,就算存活,高達七十五%出現不可逆永久傷害;若以年齡來看,一歲以下七十三%,二歲以下占九成,他們來不及長大。

張秀鴛說,很多照顧者會推托稱「小孩睡覺自己從床上掉下來」、「我只是稍微搖一下怎麼可能這麼嚴重」、「練習走路跌倒」、「跟比較大的小朋友玩,不小心敲到頭」、「開車出去玩山路太搖晃」等,就算乾脆承認因小孩不乖有稍微巴了幾下頭,也只是為了卸責。

家長對於兒童發生受虐性腦傷,第一時間多半否認有虐待行為,並常以意外跌落當藉口,然而李恩沛強調,兒童自一五○公分以下的高度跌落,造成嚴重顱內受傷的機會極微。他解釋,受虐性腦傷通常伴隨著瀰漫性軸突損傷、視網膜出血等跡象,有七成以上會出現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包含智能障礙、腦性麻痺、癲癇發作、行為問題及學習障礙。

李恩沛會後接受媒體聯訪時說明,受虐性腦傷典型傷勢包括硬腦膜下出血、眼底出血、頸椎受傷、肋骨骨折等,證據越多就更能證明是受虐,而非居家意外導致。

如果發現小朋友身上有哪些情形,應留意是否受到不當對待。李恩沛說,初步可觀察有無瘀傷,受虐兒少出現瘀傷機率很高、至少五成以上,其他還有熊貓眼、耳後瘀血、視網膜出血等,建議送醫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