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中药双管齐下 助调节代谢、稳定血糖
随著现代饮食文化的演变,国人肥胖问题日益严重,糖尿病人口也随之增加。根据国民健康署统计,全台约有200多万名糖尿病病友,其中9成以上为第二型糖尿病。若血糖长期控制不佳,可能导致脑部、心脏、肾脏、眼睛与足部等多处产生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品质。糖尿病是由於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产生胰岛素阻抗,导致血糖过高所致。西医治疗主要以口服降血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为主。而在中医的观点中,糖尿病属於「消渴」范畴,《素问.奇病论》即记载∶「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说明糖尿病的发生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台南市立医院中医科江骅修医师指出,中医认为糖尿病多因长期饮食失调、情志不畅或劳倦过度,导致体内火热偏盛,灼伤气阴,进而出现消渴症状。临床上可依其症状分为「上消」(肺热,口渴多饮)、「中消」(胃热,易饿多食)与「下消」(肾虚,多尿)三类。透过中药调理与针灸治疗,有助於改善体内火热、恢复气阴平衡,进而达到稳定血糖与预防并发症的目的。
常见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包括黄耆、山药、枸杞、薏仁、麦门冬、黄精等,针灸方面则常选用公孙、然谷、太溪、三阴交、足三里、鱼际等穴位。江骅修医师建议,民众平时可在家中每日按压上述穴位3至5分钟,每日2至3次,有助促进循环、调节代谢。江骅修医师提醒,避免久坐与长时间不动,因活动量不足会使代谢速率降低、葡萄糖代谢减缓,进而产生胰岛素阻抗。饮食方面建议遵循「先菜後肉再饭」的顺序,细嚼慢咽,定时定量用餐,并减少糖果、蛋糕、油炸物等高糖高脂食物摄取。宜选择天然、新鲜、少加工的食物,如糙米、蔬菜;水果则可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芭乐与莲雾等。此
常见治疗糖尿病的中药包括黄耆、山药、枸杞、薏仁、麦门冬、黄精等,针灸方面则常选用公孙、然谷、太溪、三阴交、足三里、鱼际等穴位。江骅修医师建议,民众平时可在家中每日按压上述穴位3至5分钟,每日2至3次,有助促进循环、调节代谢。江骅修医师提醒,避免久坐与长时间不动,因活动量不足会使代谢速率降低、葡萄糖代谢减缓,进而产生胰岛素阻抗。饮食方面建议遵循「先菜後肉再饭」的顺序,细嚼慢咽,定时定量用餐,并减少糖果、蛋糕、油炸物等高糖高脂食物摄取。宜选择天然、新鲜、少加工的食物,如糙米、蔬菜;水果则可选择升糖指数较低的芭乐与莲雾等。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