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擴大糖尿病用藥給付 3月上路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5/02/21

根據WHO預估,到二○四○年,全球每年將有一二○萬人因腎臟疾病而死亡,成全球第五大死因。台灣約有二七三萬名慢性腎臟病人,換算約平均每八人就有一人罹患慢性腎臟病,卻有超過八成未接受治療。早期慢性腎臟病往往無明顯症狀,近六成患者已是第三期,恐因腎功能持續惡化,面臨十五年內進入透析(洗腎)的危機。為協助延緩慢性腎臟病及心衰竭族群延緩疾病進展,健保署自今年三月一日起,擴大SGLT2抑制劑用於給付糖尿病的健保給付範圍,適用於慢性腎臟病和心衰竭,提供糖、心、腎全面治療照護,預期造福近二十萬病友。

台灣腎臟醫學會監事邱怡文說明,一般人在四十歲後,每年腎功能會以一ml/min的速度下降,加上亞洲人本身就比較容易罹患慢性腎臟病,且合併白蛋白尿的比例較高,若沒有及早發現、及早接受藥物治療,腎功能下降的速度將是一般人的五倍,更增洗腎的風險。

慢性腎臟病的影響層面非僅單一器官,同時會增加二倍心血管死亡風險,以及一‧五倍的心衰竭風險。每二位心衰竭患者中,就有一位同時有慢性腎臟病,洗腎風險更是一般人的二‧四倍。中華民國心臟學會秘書長謝宜璋表示,不僅共病風險,光是心衰竭本身的累、喘、腫就容易與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臨床確診困難,延誤治療時間。統計顯示,一旦確診心衰竭,除了症狀對於日常生活的影響,三成患者面臨因心衰竭住院後一年內死亡風險,五年內超過一半患者死亡之威脅,更加重患者的生理及心理負擔。

當腎臟因為疾病受損,導致腎功能出現超過三個月以上的持續損傷,就稱為慢性腎臟病,此時腎功能已不可逆。而慢性腎臟病常見的症狀為泡泡尿、水腫、高血壓、貧血、疲倦,除了初期症狀不明顯外,民眾對於檢驗報告數值中,能綜合評估腎功能的兩個關鍵數值-腎絲球過濾率(eGFR)及尿中白蛋白尿/肌酸酐比值(UACR)沒有概念,導致近六成患者已是第三期或更嚴重,恐因腎功能持續惡化,面臨十五年內進入洗腎的衝擊。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署長石崇良表示,針對洗腎的源頭-慢性腎臟病加強防治,避免進入洗腎階段,是改善台灣人民腎臟健康的重要目標,為幫助病友能更便利的啟動治療,延緩進入洗腎治療及相關併發症,健保署將SGLT2抑制劑用於慢性腎臟病及心衰竭納入健保給付,積極打造友善治療環境。

國際腎臟醫學會於二○二三臨床指引中,將SGLT2抑制劑列為慢性腎臟病治療建議使用藥物,及早治療可望延後二十六‧六年進入洗腎,為慢性腎臟病病人延後洗腎提供一大助力。

台灣腎臟醫學會提出「腎臟檢驗五字訣」:泡(泡泡尿)、水(下肢水腫)、高(高血壓)、貧(貧血)、倦(疲倦),若有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檢查。中華民國心臟學會謝宜璋秘書長也呼籲,出現累(感到極度疲倦,甚至在休息時也會感到無力)、喘(平躺時會感到呼吸困難,需要坐起來或墊高枕頭才能緩解)、腫(腳踝和小腿出現水腫,按壓後會出現凹陷)症狀時,建議儘早至心臟專科接受病史詢問及症狀評估,安排進一步檢查,如心臟超音波及抽血檢測(NT-proBNP/BNP),確保心臟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