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 長者事故傷害死亡第2名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5/02/19

根據調查,每六位長者中就有一位曾經跌倒,而每十二位長者中就有一位因跌倒就醫。長者跌倒不僅導致骨折、行動受限,更可能引發長期失能或死亡。國民健康署吳昭軍署長呼籲,六十五歲以上長者至少每半年進行一次長者功能評估,或在覺得身體狀況衰退時進行自我檢測,才能及早發現衰弱並採取措施,有效提升長者生活品質,減少跌倒風險。

國健署副署長魏璽倫表示,截至二○二五年一月,臺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超過四六○萬人,佔總人口超過廿%,正式成為超高齡社會,除了慢性疾病,長者常遇到的問題就是跌倒。根據一一○年國民健康署的「國民健康訪問調查」,每六位長者中就有一位曾經跌倒,而每十二位長者中就有一位因跌倒就醫。衛生福利部一一二年死因統計,跌倒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事故傷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每十萬人廿六‧四人),如何有效預防長者跌倒,避免造成個人及家庭沉重負擔,成為超高齡社會的關鍵課題。

台灣高齡照護暨教育協會理事長、成大醫院高齡醫學部主治醫師張家銘表示,四十歲後,平均每十年流失八至十%肌肉量,七十歲後流失速度加快,提高至十五%。因此多數人到七十歲後,和自己年輕時相比,會衰退至少卅%的肌肉量,到八十歲可能衰退將近一半的肌力,活動量少的肌力衰退更快。而因急性疾病或住院臥床的長輩,肌肉量流失的情形會更為加劇。

造成跌倒的原因有可分為內在因素與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有:一、身體功能退化:視、聽力、肌力、平衡感異常,二慢性疾病影響;二、鎮定藥物或多種藥物使用;四、神經系統與認知功能;五、心理狀態害怕跌倒。外在因素有:一、不安全環境、絆倒而跌傷;二、不合適當地輔具;三、穿著不適合或易滑的鞋子;四、天氣影響。

依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六十五歲以上長者八十五%至少有一項慢性疾病,血糖、血壓過高可能造成眩暈不適,身體失去平衡,因此應定期測量並追蹤血壓、血糖及血脂數值變化,以預防併發症發生。

張家銘表示,比較常引起跌倒的藥物有鎮靜安眠藥、肌肉鬆弛劑、降血壓藥以及血管擴張等藥物,建議在就診時請醫師協助評估用藥,避免藥物交互作用,增加跌倒風險。

國民健康署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長者整合式照護指引,對六十五歲以上的長者所進行的「認知、行動、營養、聽力、視力、憂鬱」六大面向的整合性評估,不僅有助於及早發現長者的跌倒風險,還能採取預防措施,從而降低跌倒的可能性。

社團法人台灣生活復能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鍾孟修職能治療師表示,在視力上,提供適當眼鏡及放大鏡幫助識別障礙,改善照明、增加家庭空間的光線及對比,提高可見性,每年定期檢查視力早期發現和矯正屈光問題,及早治療視覺疾病以維持移動能力預防跌倒。在聽力上,定期聽力檢查以早期發現改善聽力衰退,適時地使用助聽輔聽器以提高警覺性、延緩認知退化,環境則避免背景噪音以提升聲音的辨識度。在行動功能上,可透過肌力運動、平衡訓練、步態訓練(健走/超慢跑或增加步行距離),或適時地使用輔具支持(助行器、拐杖)等;環境安全上,地板止滑、安裝扶手、去除雜物等以減少跌倒風險。在營養上,可增加蛋白質攝取以維持肌肉質量,透過均衡食物和陽光促進骨骼健康,通過保持水分來減少跌倒風險,定期評估以延緩衰弱肌少症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