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倒 长者事故伤害死亡第2名
【记者锺佩芳/台北报导】 2025/02/19

根据调查,每六位长者中就有一位曾经跌倒,而每十二位长者中就有一位因跌倒就医。长者跌倒不仅导致骨折、行动受限,更可能引发长期失能或死亡。国民健康署吴昭军署长呼吁,六十五岁以上长者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长者功能评估,或在觉得身体状况衰退时进行自我检测,才能及早发现衰弱并采取措施,有效提升长者生活品质,减少跌倒风险。

国健署副署长魏玺伦表示,截至二○二五年一月,台湾六十五岁以上人口已超过四六○万人,占总人口超过廿%,正式成为超高龄社会,除了慢性疾病,长者常遇到的问题就是跌倒。根据一一○年国民健康署的「国民健康访问调查」,每六位长者中就有一位曾经跌倒,而每十二位长者中就有一位因跌倒就医。卫生福利部一一二年死因统计,跌倒是六十五岁以上长者事故伤害死亡原因的第二位(每十万人廿六·四人),如何有效预防长者跌倒,避免造成个人及家庭沉重负担,成为超高龄社会的关键课题。

台湾高龄照护暨教育协会理事长、成大医院高龄医学部主治医师张家铭表示,四十岁後,平均每十年流失八至十%肌肉量,七十岁後流失速度加快,提高至十五%。因此多数人到七十岁後,和自己年轻时相比,会衰退至少卅%的肌肉量,到八十岁可能衰退将近一半的肌力,活动量少的肌力衰退更快。而因急性疾病或住院卧床的长辈,肌肉量流失的情形会更为加剧。

造成跌倒的原因有可分为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内在因素有∶一、身体功能退化∶视、听力、肌力、平衡感异常,二慢性疾病影响;二、镇定药物或多种药物使用;四、神经系统与认知功能;五、心理状态害怕跌倒。外在因素有∶一、不安全环境、绊倒而跌伤;二、不合适当地辅具;三、穿著不适合或易滑的鞋子;四、天气影响。

依据「国民健康访问调查」六十五岁以上长者八十五%至少有一项慢性疾病,血糖、血压过高可能造成眩晕不适,身体失去平衡,因此应定期测量并追踪血压、血糖及血脂数值变化,以预防并发症发生。

张家铭表示,比较常引起跌倒的药物有镇静安眠药、肌肉松弛剂、降血压药以及血管扩张等药物,建议在就诊时请医师协助评估用药,避免药物交互作用,增加跌倒风险。

国民健康署参考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长者整合式照护指引,对六十五岁以上的长者所进行的「认知、行动、营养、听力、视力、忧郁」六大面向的整合性评估,不仅有助於及早发现长者的跌倒风险,还能采取预防措施,从而降低跌倒的可能性。

社团法人台湾生活复能健康促进协会理事长锺孟修职能治疗师表示,在视力上,提供适当眼镜及放大镜帮助识别障碍,改善照明、增加家庭空间的光线及对比,提高可见性,每年定期检查视力早期发现和矫正屈光问题,及早治疗视觉疾病以维持移动能力预防跌倒。在听力上,定期听力检查以早期发现改善听力衰退,适时地使用助听辅听器以提高警觉性、延缓认知退化,环境则避免背景噪音以提升声音的辨识度。在行动功能上,可透过肌力运动、平衡训练、步态训练(健走/超慢跑或增加步行距离),或适时地使用辅具支持(助行器、拐杖)等;环境安全上,地板止滑、安装扶手、去除杂物等以减少跌倒风险。在营养上,可增加蛋白质摄取以维持肌肉质量,透过均衡食物和阳光促进骨骼健康,通过保持水分来减少跌倒风险,定期评估以延缓衰弱肌少症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