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中正大學解開胰臟癌細胞惡化機制
胰臟癌號稱「癌王」,國立成功大學今天宣布,成大及中正大學經多年研究,成功解開胰臟細胞如何發展成為惡性癌細胞關鍵,成果已刊登於今年一月國際期刊「分子腫瘤」。
胰臟細胞如何發展成為惡性癌細胞關鍵研究,由成大醫學院長沈延盛及中正大學校長蔡少正研究團隊,透過基礎與臨床合作,結合最新生醫AI大數據分析技術與臨床實證醫學才成功解開。
成大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胰臟癌是極具侵略性惡性腫瘤,因缺乏早期診斷生物標記,往往被診斷出時已處於晚期,無法手術切除,且對化療藥物反應不佳,患者存活率低於十%,找出胰臟癌惡性轉化機制顯得格外重要。
KRAS致癌基因突變是胰臟癌一個重要特徵,大約90%胰臟癌檢體都會發現KRAS基因突變;過往觀念認為KRAS基因突變會持續活化細胞內訊息傳遞路徑,使細胞不斷生長分裂而形成癌症,卻無法解釋胰臟癌好發於較年長者(發病年齡中位數是六十五歲)。
研究團隊持續研究發現另一個基因缺失是讓KRAS基因突變細胞存活及生長原因,這個基因是雙特異性去磷酸酶-2(Dual specificity phosphatase-2, DUSP2)。團隊從單細胞定序分析資訊發現一小群KRAS突變細胞,隨著胰臟癌進程而增加,這群細胞缺少雙特異性去磷酸酶-2的表現,且花了三年時間驗證。
成大表示,研究暗示胰臟炎等慢性發炎是胰臟癌發展重要因素,KRAS基因變異是無可避免自發性反應,但雙特異性去磷酸酶-2可視為一個腫瘤抑制基因,保護胰臟細胞不會變成癌細胞,若發炎不被抑制,巨噬細胞將會被召集到胰臟微環境中,引發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胰臟癌惡性轉變。
胰臟細胞如何發展成為惡性癌細胞關鍵研究,由成大醫學院長沈延盛及中正大學校長蔡少正研究團隊,透過基礎與臨床合作,結合最新生醫AI大數據分析技術與臨床實證醫學才成功解開。
成大今天發布新聞稿指出,胰臟癌是極具侵略性惡性腫瘤,因缺乏早期診斷生物標記,往往被診斷出時已處於晚期,無法手術切除,且對化療藥物反應不佳,患者存活率低於十%,找出胰臟癌惡性轉化機制顯得格外重要。
KRAS致癌基因突變是胰臟癌一個重要特徵,大約90%胰臟癌檢體都會發現KRAS基因突變;過往觀念認為KRAS基因突變會持續活化細胞內訊息傳遞路徑,使細胞不斷生長分裂而形成癌症,卻無法解釋胰臟癌好發於較年長者(發病年齡中位數是六十五歲)。
研究團隊持續研究發現另一個基因缺失是讓KRAS基因突變細胞存活及生長原因,這個基因是雙特異性去磷酸酶-2(Dual specificity phosphatase-2, DUSP2)。團隊從單細胞定序分析資訊發現一小群KRAS突變細胞,隨著胰臟癌進程而增加,這群細胞缺少雙特異性去磷酸酶-2的表現,且花了三年時間驗證。
成大表示,研究暗示胰臟炎等慢性發炎是胰臟癌發展重要因素,KRAS基因變異是無可避免自發性反應,但雙特異性去磷酸酶-2可視為一個腫瘤抑制基因,保護胰臟細胞不會變成癌細胞,若發炎不被抑制,巨噬細胞將會被召集到胰臟微環境中,引發惡性循環,最終導致胰臟癌惡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