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 早期診斷安心治療
【記者簡麗春/基隆報導】 2024/10/28

▲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能早期診斷、安心治療! (圖:基隆醫院提供)
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是電腦斷層掃描其中一種,輻射暴露量較低,檢查前不需空腹等待,過程僅需5分鐘,即可完整掃描完整肺野,衛生福利部胸腔外科陳豪襄醫師呼籲民眾「早期診斷,安心治療」。

依全台各大醫學中心統計,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的民眾,約有1.5%至2%需要後續追蹤或治療。

 醫師將依影像特徵,決定是否需手術切除、切片採樣,或是每3個月,6個月,或12個月追蹤一次即可。

 陳豪襄醫師指出,當病灶在原位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 AIS)或微小侵襲型肺癌(minimal pin-vasive adenocarcinoma, MIA)的階段被手術切除,且無淋巴結轉移時,約有75%以上的機率在5年內不復發。

 近年的手術方式,亦由傳統開胸手術,進展為胸腔鏡微創手術,傷口更小,恢復速度更快。

 基隆醫院胸腔外科陳豪襄醫師表示,肺癌近10年來皆為國人十大癌症死因之冠,一旦邁入疾病末期,平均餘命約為3個月至半年,僅有10%至15%的患者有機會長期抗爭。

不過,科技日新月異,肺癌的治療方式,近20年間,有相當大的進展,從化學治療、放射治療,到10餘年前開始普及的標靶治療,乃至近5年蓬勃發展的免疫療法,都是可行的選項。

 然而,分子生物等級的治療,需依據腫瘤組織之基因型態表現而定,並非每位患者都能獲益。

 家族史、香菸、廚房油煙、與職業暴露(石綿、紡織、礦業造成之粉塵與化學暴露)是國人已熟知的危險因子。

 根據近年衛生福利部與全台各大醫學中心的統計,有53%的肺癌患者從未抽菸·目前文獻甚至顯示,在亞裔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當中,檢驗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突變(EGFR mutation)的比率為40%至50%,遠大於歐美人士(Caucasian)的10%至15%。基因型態與家族史,對肺癌致病機轉的影響,已然超出以往的臆斷。

 早期肺癌的症狀並不明顯,可能只有咳嗽、多痰、與莫名的疲勞感。近年國健署推行的肺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LDCT),即是相當好的早期診斷與篩檢工具。

 具肺癌家族史(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或重度吸菸(30包乘年以上)的50至74歲男性、與45至74歲女性均符合篩檢資格。

術後住院時間降為2至5天。胸腔外科陳豪襄醫師再次呼籲民眾「早期診斷,安心治療」,固定接受身體檢查、及早發現身體警訊是最理想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