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後出现心慌、失眠确诊焦虑症
【记者戴欣怡/新竹报导】 2024/09/13

六十六岁的J先生,自营传统产业公司,年轻时因工作繁忙,经常睡在工厂,假日也将心力放於事业,公司营运日渐上轨道,开始将工作慢慢交给干部处理,但却发现随著年纪变大,空闲时间变多,却没有生活嗜好,加上体力也退化,於是开始出现焦虑、心慌、失眠、头痛、肠胃不适等症状,故至新竹台大分院新竹医院精神部门诊就诊,医师诊断为焦虑症,除了药物治疗,也安排J先生接受个别心理治疗,鼓励病人培养唱歌、旅游等兴趣,寻找生活的乐趣,并提醒子女多陪伴病人,J先生焦虑及失眠症状逐渐获得改善。

新竹台大分院精神部詹仁辉医师说明,台湾老年人在2018年已突破总人口的百分之十四,正式迈入高龄社会。根据国发会推估,我国超高龄社会将於二○二五年到来。老年人除了身体机能退化之外,也会出现心理调适问题,建议长者可自我留意,晚辈也可多加注意家中长者是否有以下情形∶

一、失落感∶当人进入老年阶段後,可能会面临许多的改变,如健康、外貌、工作、收入、社交活动、自我认同和生活方式的调整。这些改变可能会导致老年人感到失落,缺乏成就感,表现出悲伤、愤怒、沮丧和痛苦等情绪。

二、孤寂感∶随著退休和社交频率的降低,老年人的人际互动变少,容易产生孤独和寂寞感。此外,子女成年离家、亲友的生死别离的冲击,也会使老年人的孤独加重,导致心理上的封闭,觉得自己被忽视和缺乏关注。

三、空虚感∶退休後的空闲时间增加,如果无法有效安排,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就会感到无聊,对人生感到空虚和失望。

四、无价值感∶退休後可能会感到自己失去了价值和成就感,也失去了权力及影响力,这会使他们产生无价值感。此外,体力的衰退和知识的过时也可能导致缺乏信心,使他们更加孤立和退缩,减少社交活动。

詹仁辉医师表示,负面的情绪如果没有适当的预防或排解,日积月累,可能会导致老年人焦虑、忧郁及睡眠障碍,而这些精神疾患,也是一些内科疾病的危险因子,例如心血管疾病、中风及癌症。为了避免出现老年期的心理调适问题,预防胜於治疗,以下一些建议∶一、多给大脑刺激,避免大脑退化∶任何学习活动都会在大脑中形成新的神经联系,有助於维持心智活跃,例如学习语言、乐器、阅读一本新书,都有利於刺激大脑神经元的活动,避免大脑退化。

二、运动∶运动能让大脑释放脑内啡而带来正向情绪,还可改善心肺功能、平衡感,增加自信,有益於精神健康。老年人可以考量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例如∶快走、太极拳、伸展运动等。另有研究发现,接近大自然可以纾解身体和心理压力。

三、社交互动∶研究显示,缺乏社交互动,可能是忧郁、焦虑、失眠及认知障碍的危险因子。多和亲友保持联系,不管是用社群软体或是见面聊天,都是增加社交互动的方法,也可以参加社团、社区大学或村里活动等,增加社会参与感。

四、练习放松∶腹式呼吸,藉由深深吸气、慢慢吐气的练习,可活化副交感神经,而让身体平静下来。另外冥想也可将注意力集中,练习觉察、自省与正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