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歧視無所不在 教你三招預防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4/08/22

今年巴黎奧運期間,女性議題及對運動員的刻板印象引發風波;像是這樣的事件其實不斷在發生,還有一種細微到幾乎難以察覺的「日常歧視」也經常被忽視。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常務理事丘彥南醫師表示,日常歧視在生活中無所不在,許多人認為只是開個小玩笑的舉止,已在無意間刺傷了他人。

日常歧視過去又被稱做「微歧視」,常被誤以為是微小或不嚴重的歧視。但其實,它代表的是潛藏於日常生活中各種情境-看似無意,卻隱藏著刻板印象或偏見,並對特定族群造成傷害的言語與行為。台灣吉立亞醫藥與中華衛生心理協會針對十八歲以上、一千位民眾進行「二○二四日常歧視大調查」,結果發現有六十五%的民眾曾經遭遇過日常歧視言語或是行為對待,且最常發生的場域竟然是花最多時間的「職場」與最應該提供溫暖的「家庭」!;五十二%表示從未聽說過日常歧視(微歧視)一詞,顯示民眾對於「日常歧視」並不了解,且無法察覺。

問卷中透過觀念題與情境題反覆驗證民眾對不同議題的認知,發現在「性別」以及「學歷」議題上,最容易有日常歧視的態度產生。例如認同「不應單以學歷來評斷個人成就」、「不應以性別評斷他人是否擅長某種技能」,卻僅有五○‧八%及四十一‧六%能完整分辨「前面那台車一直在亂踩煞車,八成是女生在開車」、「再不好好讀書,以後長大就找不到好工作」等相關性別與學歷之各二項情境題是日常歧視的對話。

日常歧視不僅會加深大眾對特定族群的偏頗想法,也會讓被日常歧視的對象感到懷疑或自卑,導致壓力和焦慮的情緒。丘彥南醫師進一步分享,臨床上常見學生因日常歧視而遭同儕霸凌,或師長不當對待,導致學生身心症狀加劇。還有不少家長因擔心孩子被貼上負面標籤,而沒有及時讓有學習困難、注意力缺損、過動等症狀,或溝通及社交障礙孩童接受正式評估後接受特教心理輔導等幫助。

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專委洪嘉璣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宣言,有心理健康才有真正的健康。近年心理健康議題逐漸受到各界重視,為鼓勵民眾在生活或職場上,遇到心理健康問題時能勇於求助,於今年八月一日起持續推動「十五至四十五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每人三次免費心理諮商,也期望透過此方案鼓勵求助,去除對心理問題、心理諮商的污名。

為了提升民眾對日常歧視的認識,台灣吉立亞醫藥與中華衛生心理協會共同發起「日常歧視應對指南」以及「維奇在哪裡」小遊戲,邀請民眾透過體驗認識日常歧視。並與中華心理衛生協會共同呼籲三招預防日常歧視:「察覺差異,尊重彼此」、「換位思考,互相溝通」、「反思自己,力行共好」,杜絕人心的病毒,共創友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