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型心室輔助器 助病人續命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4/08/14

心臟移植是末期心臟衰竭最有效的治療,但器官捐贈嚴重不足,近五年平均每年僅有約八十例心臟捐贈,導致許多患者無法等到合適的心臟而辭世。臺大醫院副院長賴逸儒表示,根據二○○九年至二○一九年的統計資料,為嚴重心因性休克已置放葉克膜之病患爭取到三成存活機會,這些病人有二成可以轉置心室輔助器裝置,超過六成病人能夠成功進行心臟移植,這些嚴重心臟衰竭需要機械性輔助器(葉克膜與心室輔助器)的病人接受心臟移植後的三年存活率與沒有裝置機械性輔助器的病人並沒有統計學上差異。

造成心臟衰竭的病因很多,不是所有病人都能接受心臟移植,或是在等待心臟移植期間發現癌症或其他心臟移植禁忌症,居家型的左心室輔助器,成為末期心衰竭病人及家屬們的治療選擇,幫助病人重返社區,重回生活常規,找回生活品質。

自一九八七年以來,臺大醫院已成功完成超過七百例心臟移植手術,其中二○○九年至二○一九年間,有七成患者在手術前使用了各類機械輔助器。儘管這些患者的病情極為嚴重,但根據二○二四年衛生福利部公布的統計,臺大醫院心臟移植的三年(七十六%)與五年(七十一%)存活率,均高於全國平均(七十五%、六十八%)。

臺大醫院至今累積居家型心室輔助器個案數已近百人,裝置超過三年的有十六人(四人接受心臟移植,十人存活)。由二○一八至二○二三年的統計資料顯示,無論何種原因裝置居家型心室輔助器病人(含不符合心臟移植條件或年齡超過七十歲以上)的三年存活率與心臟移植病人(去除裝置居家型心室輔助器接受移植的)相比,並沒有統計學上差異,這個成績和國外發表的大型研究相當,此結果也在今年國際心肺移植醫學會上進行發表。

臺大醫院優化紙本衛教本為電子書,同時將原本以病人為單位一對一的群組模式,於今年新推出「臺大醫院心室輔助器」智能回覆聊天機器人,提供病人相關衛教訊息與教學影片,進行檢測心室輔助器以及自我健康(生命徵象),提升使用者操作的便利性及安全性,還提供與台大醫院網站連結,查詢自我用藥與臨床檢查結果,多面向提升系統實用性。此外考量病人居住不同縣市,透過個案流程討論,增進病人照護方案趨同性,跨團隊跨院區攜手合作,讓居家型心室輔助器病人能在各個分院(新竹、雲林)進行相關照護,未來也希望拓展並結合其他醫療院所進行共同照護,讓病人安心重返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