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殺手 0至3歲童熱傷害莫輕忽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24/06/25

全球各地氣溫屢創新高,造成熱傷害機率大幅上升。台北慈濟醫院兒科加護病房主任邱馨慧昨(二十四)日表示,夏天悶熱導致大量流汗,倘若沒有適時補充水分,便容易脫水、電解質不平衡,進而影響身體器官功能;其中○至三歲嬰幼兒又因體溫調節中樞尚未發育成熟,倘若稍不留意就會致命!

邱主任指出,高溫悶熱環境下,容易造成身體散熱機能下降,體溫持續上升,這時就會引發「熱傷害」;「熱傷害」通常好發於嬰幼兒、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或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運動員及戶外工作者。熱傷害進程快速,程度由輕到重依序為熱痙攣、熱暈厥、熱衰竭及中暑等四種。

症狀則從臉部發紅、口乾舌燥開始,若未適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就會演變成頭暈、反胃、尿液減少、抽筋、甚至暈厥。當孩子出現冒冷汗、手腳冰冷、意識不清及心跳加速等症狀時,即已進入熱衰竭狀態。

邱馨慧主任強調,熱衰竭距離中暑只有一線之隔,熱衰竭特點為身體摸起來很熱,但是手腳濕冷,體溫量測多半低於攝氏四十度;到了中暑階段,皮膚呈現發紅乾燙狀態,體溫多半高於攝氏四十度;值得注意的是,中暑死亡率高達三至八成!

夏日發生熱傷害該如何舒緩孩子症狀,邱馨慧主任提供三點建議,第一,轉移至陰涼透風的環境:若環境有空調、風扇可以提升散熱效果,同時也要避免人群圍繞造成空氣悶熱不流通。第二,適時補充水分電解質,當孩子一直冒汗時,就必須適時補充水分與電解質,運動飲料或含少許鹽分冷開水都是很好的選擇。

但若孩子處於非清醒狀態,切勿將水倒入口中,否則易造成吸入性肺炎,以致增加症狀嚴重性。第三,物理性散熱,去除或解開孩子衣服,使用冰枕、冰袋、退熱貼,敷貼在後頸、腋下、背脊、關節等處幫助散熱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