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吃大喝不忌口 当心血糖成沉默视力杀手
【记者戴欣怡/新竹报导】 2024/06/14

赵先生四十五岁是一名业务员,时常需聚餐应酬,平时又没有定期健康检查的习惯,近日觉得骑车时看路标越来越吃力,甚至看到马路上的线条还出现扭曲变形的异样。赵先生赶紧到眼科诊所就诊,发现眼底出血,诊所紧急安排转诊至新竹台大分院新竹医院眼科部就医。眼科部医师立即安排赵先生进行眼底摄影及视网膜光学断层扫描仪检查,依据检查结果,高度怀疑是糖尿病引发的视网膜病变及黄斑部水肿,接续为赵先生安排抽血检验,检验结果发现赵先生的糖化血色素高达百分之十三点一,是正常标准值的两倍之多,而且血压及血脂也出现异常数值,立即帮赵先生加挂新陈代谢科门诊。赵先生依照医嘱用药治疗,并控制三高,眼科方面则使用玻璃体内注射抗血管生长因子药物治疗,经过定期回诊及药物治疗,赵先生的三高数据及视力都逐渐进步,也能恢复正常工作。

新竹台大分院新竹医院眼科部林暄婕医师说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为最常见之视网膜血管疾病,糖尿病病人因长期血糖控制不良,血管就像长时间泡在糖水之中,很容易产生各式并发症。视网膜病变就是小血管并发症之一,主要侵犯视网膜微血管产生小出血点、脂肪性渗出物、微血管瘤、甚至新生血管等,病程前期不一定会有症状,但当发生玻璃体出血或牵引性视网膜剥离时,则会造成严重视力受损。此外,不健全的视网膜血管会产生渗漏,导致黄斑部水肿,也会造成视力模糊或扭曲,糖尿病黄斑部水肿是工作年龄人口(壮年、尚未退休的族群)常见的失明原因,绝对不可轻忽。

林暄婕医师指出,针对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接受视网膜雷射治疗,使视网膜出现的不正常血管萎缩,若发生严重出血或视网膜剥离则需接受玻璃体切除手术。糖尿病黄斑部水肿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为玻璃体内药物注射,包括抗血管生长因子或类固醇等,健保均有条件式的给付,若符合相关条文规定可提出申请。从一一二年二月开始,健保署通过增加抗血管生长因子药物的给付针数,在符合规定的情况下,每眼可申请的针数上限由以往的八针大幅增加至十四针,对病人而言是一大福音,可以减轻不少经济负担。除了眼科方面的治疗,最根本的血糖、血压、血脂控制,以及戒菸、运动等良好习惯之建立也不可忽视。

林暄婕医师提醒,由於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没有特殊症状,很多糖尿病病人往往只注意血糖控制,而忽略其他可能的并发症,直到视力出状况时才到眼科就诊,此时往往已经进展到严重的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需要接受手术才能回复部分的视力;建议糖尿病病人应定期接受眼底检查,并依照眼底检查结果安排後续追踪时程;此外,国民健康署也提供四十岁到六十四岁的民众每三年一次健康检查的补助,民众接受健检,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控制,减少并发症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