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松扩增给付 估13万人受惠
根据国民健康署统计资料与二○二三年台湾成人骨质疏松症防治指引显示,台湾六十岁以上人口中,每六人即有一人罹患骨松,其中女性占比达八○%。女性每三人就有一人、男性每五人就有一人,馀生可能会罹患骨松并发生脊椎、髋部或腕部骨折。髋骨骨折後一年内死亡率近二○%,三成患者将面临永久性失能、八成无法独居。中央健康保险署自今年三月一日起扩大抗骨质疏松症药品给付,首度将尚未骨折但具高风险族群纳入保障对象,预估有十三万多人可因此受惠,预算上会多挹注在健保八·六五亿元。
健保署长石崇良表示,台湾在今年即将迈入超高龄社会,六十五岁以上的长者将超过二○%,按照统计,六十五岁以上长者常见的慢性病除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之外,第四个常见的就是骨质疏松,若骨质疏松合并意外的产生骨折进而造成失能的状态。
骨松被称为「无声的疾病」,多数患者在发生骨折前毫无症状,患者往往因不小心跌倒而发生骨折时,才发现早已罹患骨松。根据统计,骨松性骨折後,一年内再次骨折风险高达近四十五%,而二次骨折後的死亡风险也进一步增加。
中华民国骨质疏松症学会暨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骨科部教授陈崇桓理事长表示,骨密度在二十五岁左右达到高峰,四十岁後逐年减少,特别是五十岁以上停经後妇女或七十岁以上男性,骨质流失更为严重,一旦发生骨折後增加死亡风险,不仅影响患者,还会对家庭、社会造成冲击,因此不只长者需注意此风险,家中照护者也需提升对骨松的认知。
骨松性骨折常见部位,包含一、手腕骨折,好发於五十多岁,常因跌倒时手撑地造成骨折。二、脊椎骨折,好发於六十多岁,常因弯腰、提物或滑倒著地时产生背痛,经诊断才发现脊椎已变扁变形为压迫性骨折。三、髋部骨折,常见於七十多岁,患者通常因跌倒造成的严重骨折。四、上臂骨折,相对手腕更加严重,多於跌倒时侧身撞击肩膀所致。
中华民国骨质疏松症学会暨成大医院家庭医学部部主任、成大医学院老年学研究所吴至行教授指出,骨松为台湾第二大慢性病,约有四成糖尿病患者罹患骨松,罹病时间越久、骨折风险更高。因此,吴至行教授提醒,糖尿病患者应更积极关注骨骼健康,及早评估骨松与骨折风险。
健保署长石崇良表示,台湾在今年即将迈入超高龄社会,六十五岁以上的长者将超过二○%,按照统计,六十五岁以上长者常见的慢性病除了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之外,第四个常见的就是骨质疏松,若骨质疏松合并意外的产生骨折进而造成失能的状态。
骨松被称为「无声的疾病」,多数患者在发生骨折前毫无症状,患者往往因不小心跌倒而发生骨折时,才发现早已罹患骨松。根据统计,骨松性骨折後,一年内再次骨折风险高达近四十五%,而二次骨折後的死亡风险也进一步增加。
中华民国骨质疏松症学会暨高雄医学大学附设中和纪念医院骨科部教授陈崇桓理事长表示,骨密度在二十五岁左右达到高峰,四十岁後逐年减少,特别是五十岁以上停经後妇女或七十岁以上男性,骨质流失更为严重,一旦发生骨折後增加死亡风险,不仅影响患者,还会对家庭、社会造成冲击,因此不只长者需注意此风险,家中照护者也需提升对骨松的认知。
骨松性骨折常见部位,包含一、手腕骨折,好发於五十多岁,常因跌倒时手撑地造成骨折。二、脊椎骨折,好发於六十多岁,常因弯腰、提物或滑倒著地时产生背痛,经诊断才发现脊椎已变扁变形为压迫性骨折。三、髋部骨折,常见於七十多岁,患者通常因跌倒造成的严重骨折。四、上臂骨折,相对手腕更加严重,多於跌倒时侧身撞击肩膀所致。
中华民国骨质疏松症学会暨成大医院家庭医学部部主任、成大医学院老年学研究所吴至行教授指出,骨松为台湾第二大慢性病,约有四成糖尿病患者罹患骨松,罹病时间越久、骨折风险更高。因此,吴至行教授提醒,糖尿病患者应更积极关注骨骼健康,及早评估骨松与骨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