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衝擊 鄧白氏:第二季全球及台灣企業樂觀指數同步下滑
【記者劉小玲/台北報導】 2025/04/27

▲第二季台灣企業樂觀指數再度下滑
美商鄧白氏發布2025年第二季《全球企業樂觀指數分析報告》(GBOI) 和《台灣企業樂觀指數調查》(BOI)。報告顯示,在高關稅政策升溫、經濟成長動能放緩與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全球企業信心自上季大幅下降12.9%後連續第二季下滑。GBOI本季為112.9,較上季下跌1.3%;台灣BOI則由140下降至105,季減25%,同樣為連續第二季下跌。其中,83%的全球企業認為貨幣政策將對營運產生重大影響,86%的企業則擔心通脹升溫會帶來更大的破壞性。而台灣企業普遍認為「緊縮貨幣政策」、「供應鏈中斷」和「匯率波動」是未來營運的三大關鍵風險。這凸顯了企業經營態度轉趨審慎,極需加強風險管理並調整策略以應對局勢。

根據報告,出口導向產業如汽車、電子與金屬業等,企業樂觀指數的下滑最為顯著。在關稅措施不斷升級的情況下,美國(-3.1%)和其主要貿易夥伴,包括墨西哥(-3.7%)、日本(-2.6%)與南韓(-11.3%)等經濟體的企業信心下滑。相較之下,中型企業表現相對穩健,樂觀指數逆勢上升7.8%;與AI與自動化相關產業亦展現成長動能,反映企業聚焦效率與轉型的優先順序。

2025年第二季全球企業樂觀指數分析報告(GBOI)關鍵發現:

(1)全球企業樂觀指數:整體GBOI為112.9,連續兩季下滑。製造業(-3.1%)與服務業(-0.2%)同步轉跌,礦業(-8.9%)與電氣設備製造(-8.2%)跌幅居前,化工業(+1.9%)與旅宿業(+3.2%)則略為增長。大型與小型企業指數分別下滑5.2%與5.4%,小型企業在先進經濟體中更達-7.5%。

(2)全球供應鏈連續性指數:全球供應第二季度僅微幅上升0.7%,此前第一季度曾大幅下滑10.7%。新興經濟體推動了這一小幅回升,增長8.8%;而先進經濟體則持續下降,第二季度下降1.6%,此前第一季度已下跌9.7%。供應鏈中斷、勞動力短缺以及全球貿易動態的變化,特別是美國關稅政策的影響,仍然是企業面臨的主要挑戰。

(3)全球商業財務信心指數:2025年第二季全球商業財務信心指數下降8.6%,呈現宏觀經濟的不確定性、高資本成本、經濟增長放緩以及貿易關係重塑等因素對企業財務信心的影響。此外,有高達90%的受調國家信心指數呈現下滑,整體反映出消費信心下降、高利率和地緣政治政策所帶來的壓力。

(4)全球商業投資信心指數:第二季度較前一季微幅下降0.6 %。雖然一般認為融資成本降低能激勵資本支出,但因關稅居高不下,可能導致通膨再起,進而抑制市場對降息的預期,壓抑企業投資意願。製造業的投資信心下降幅度為1.3%,明顯高於服務業的0.2%,反映產業間對未來發展的不同看法。與人工智慧(AI)和自動化相關的行業投資信心指數則有所提升,有超過五分之ㄧ的企業表示將撥出21%的年度預算投入AI科技,顯示企業仍在優先考慮效率提升和數位轉型。

(5)全球企業ESG指數:全球企業ESG指數在連續成長三季後,於2025年第一季出現3.3%的下滑。儘管企業持續聚焦環境議題,且高達77%的企業認為氣候變遷是重要議題,其中58%更認為其發生的可能性很高,但在社會與治理面向的參與度卻略有下降。這顯示在當前經濟與監管環境變動下,企業的永續策略正處於重新調整的階段。

另根據第二季《台灣企業樂觀指數調查》顯示,台灣BOI指數降至105,較前一季下滑25%,為連續第二季下跌。企業對銷售、市場需求與投資的預期明顯轉趨保守,主因為高利率環境、主要出口市場的不穩定、以及本地消費疲弱所致。而受到美國關稅措施及全球高科技供應鏈調整,作為台灣出口主力的ICT產業整體樂觀指數並未明顯成長,特別是銷售價格的樂觀指數更為保守,下修幅度達36.5%。

2025年第二季台灣企業樂觀指數調查(BOI)主要發現:

(1) 各產業樂觀指數:製造業和服務業第二季度的樂觀指數同步走跌,分別為25.6%及24.6%。尤其製造業整體樂觀指數已連續下降三個季度。與第一季度相比,第二季度更大幅度的下降反映對內需疲軟的擔憂。在六個參數中,銷售、內銷訂單、盈利能力和僱用員工的樂觀指數下降,而製造業的出口訂單和銷售價格的樂觀指數出現微幅回升,可能
主要貿易夥伴因美國加徵關稅風險而提前備貨的行為有關。

(2) 各企業規模樂觀程度:台灣大型企業在本季回升11%,收復第一季25%的跌幅,顯示其在高利環境下具備一定的調整韌性。然而,中型企業樂觀指數驟跌63%,為所有規模中跌幅最大,顯示其對市場變化反應較為敏感。小型企業則連兩季下滑,本季再減10%。具體來看,大型企業普遍對淨利與銷售價格持樂觀態度,惟對人力擴編仍審慎,下降17%。中型企業僅對出口訂單增加67%,其餘面向全面下跌;小型企業則僅在銷售價格方面表現亮眼,上升22%。

(3) 產業別各項指標樂觀程度:第二季度銷售價格的樂觀指數有所改善,製造業和服務業均出現增長,分別上升8%和7%。此外,淨利潤的樂觀指數整體下降31%,其中製造業下降39%,服務業下降25%。

針對報告結果,鄧白氏國際市場首席營運長鮑文安(Julian Prower)表示,全球與台灣企業連兩季出現信心回調,顯示在高度不確定的經濟環境中,企業對風險的敏感度大幅提升。台灣企業在面對關稅壓力、高利率與內需走弱等挑戰下,更需落實風險控管與資源調整。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對AI、自動化與效率優化仍持續投入,這正是轉型契機的展現。在風險與機會並存的時代,企業應強化多元佈局,掌握數據驅動的決策優勢,以建立更強韌的營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