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部攜手地方減少濁水溪揚塵 有成
【記者王先國/綜合報導】 2025/04/19

▲環境部次長沈志修(右五)與出席「濁水溪揚塵防制改善第三期行動方案一一三年執行成效」記者會的教育部國教署、經濟部水利署,及雲林縣政府、彰化縣政府等單位代表大合照。
環境部指出,彰化縣、雲林縣的界河濁水溪流域長年面臨揚塵問題,自一○七年起行政院即指派政務委員督導,推動二期各三年的「濁水溪揚塵防制及改善行動方案」,已打下良好基礎。一一三年遭遇凱米颱風及洪水,雨量較一○六年方案推動前豪雨還大的情況,在中央、地方通力合作下,受災裸露地面積較一○六年減少五十%、復原時間減少八十%及揚塵事件減少七十八%,展現韌性及調適成效。

環境部昨(十八)日召開記者會,邀請「濁水溪揚塵防制及改善行動方案」執行團隊與在地NGO,向各界分享濁水溪流域去年受凱米颱風及洪水影響,受災裸露地復原工作箇中甘苦。環境部次長沈志修表示,這次挺過凱米強烈颱洪肆虐與接踵而來康芮颱風的考驗,從方案第一期「找對方法對症下藥」、第二期「導入綠色韌性工法」所建立的基礎尤為關鍵,由源頭整治、工程改善到災後韌性強化,建立全流域的永續治理機制。

在平時常態治理,農業部自上游治理崩塌地,減少土砂下移;經濟部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進行濬砂、擴大水與綠覆蓋以營造複式斷面,並與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合作造林,降低灘地揚塵風險;環境部則運用氣象預報與衛星判釋,提前預警與調整應變;彰化縣與雲林縣政府也積極清理沿岸道路,辦理空品惡化緊急應變及防護演練;教育部國教署於校園設置維運新風系統,守護學童健康。

環境部指出,去年遭逢凱米颱洪事件時,各單位旋即依方案啟動復原,盤點防塵措施受損區域達七五○公頃,在積極搶修下,迄今年二月底完成復原工作。修復期間,面對東北季風的應變作為,則採取多元化灑水措施增加砂土含水率抑塵、沿岸道路清理、通知自我防護等,以減輕對民眾生活的影響。

環境部指出,濁水溪地形條件加上氣候變遷影響,雖無法完全杜絕自然揚塵,但透過七年來的行動方案治理,事件頻率與影響範圍已大幅下降,空氣中懸浮微粒年均濃度從一○六年六十四μg/立方公尺,改善至一一三年降至卅六μg/立方公尺,經得起極端氣候考驗。濁水溪方案已成為融合韌性、調適與跨部會合作的環境治理典範,中央各部會及地方政府將持續滾動檢討,強化未來面對氣候衝擊的應變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