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後一哩路 我做主! 从「预立医疗照护谘商」到「安宁缓和疗护」
【记者刘春生、刘曜铭/云林报导】 2025/04/14

高龄九十六岁的许奶奶是接受安宁居家医疗的卧床患者,奶奶已不复墙上照片中热情参与教会的年轻样貌,取而代之的是逐渐消瘦挛缩的身体及因失智而失去和最爱儿女沟通的能力,只剩下一条维持生命的灌食鼻胃管。约七十岁的大儿子,对奶奶没有生活品质的长时间卧床,感到伤心及不舍。

大儿子疑问∶「有甚麽方式可以减少最後卧床痛苦?先前有听过预立医疗照护谘商,奶奶能否透过此方式,拔除鼻胃管,不再灌食了?」。成大医院斗六分院安宁缓和团队接收到了大儿子的担忧及疑惑。

成大医院斗六分院家医科王耀增医师指出,二零一六年通过的《病人自主权利法》,比起先前《安宁缓和医疗条例》签署的「拒绝心肺复苏术」,将自主决定对象,从只有末期病人,扩大包含不可逆转昏迷、永久植物人、极重度失智、及其他公告疾病。需要符合上述任一条件才会遵循签属内容执行,不用担心签署之後就甚麽医疗都不做。法案也将自主决定事项扩大为维持生命治疗、人工营养及流体喂养,也因此是否接受鼻胃管等医疗处置也能提前自主决定。

自主决定的选择除了接受或拒绝,还可以选择限时尝试治疗或由医疗委任代理人决定。但要注意签署的先决条件是本人需具完全行为能力,且经由「预立医疗照护谘商」门诊说明解释,立下书面之「预立医疗决定」,才能保障自主权利。

王耀增医师表示,在「预立医疗照护谘商」过程中,会让大家了解安宁缓和医疗的重要概念∶「自主」、「舒适」及「善终」,并尊重不同价值观所做出不同的签署决定。也引导家人或所爱之人互相分享想法,彼此了解所签署的「预立医疗决定」,避免家人未来因抉择救与不救的道德难题而产生痛苦。

王耀增医师回应大儿子的疑问,许奶奶已经失去行为能力,因此她无法透过「预立医疗照护谘商」来决定是否使用鼻胃管,而大儿子自己反而适合去签属。停止灌食这件事情,则有许多需考量的因素,建议与医疗团队好好沟通,暂时不建议自行贸然停止。但安宁缓和团队会给予她适当的医疗及护理,减少身心灵不适。并鼓励家人们好好地向奶奶表达心中的话,包含四道人生∶「道歉、道爱、道谢、道别」。

王耀增医师提醒,我们也许不需要到最後才匆匆地做四道人生,可以更往前延伸到我们平时的生活∶把想说的话,趁早与爱人们说;把自己的未来提早思考分享;将自主想法完成签署。

(此篇内容旨在提供一般医疗卫教知识,如有不适或疾病,应寻求专科医师的诊治,以免贻误病情,并能获最佳治疗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