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建議 拯救學童霸凌
根據台灣兒童權利公約聯盟於二○二四年發表的學童霸凌調查指出,有三十六‧四%的學童曾遭受霸凌,四十六‧一%的學童有霸凌經驗。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技術組長劉妍廷提到,兒童在校園經歷霸凌的情況需要被重視,職能治療師可以協助家長理解並支持孩子在情緒、行為及社交方面的發展。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黃麗文職能治療師提供家長以下幾個建議協助孩子表達需求。
一、增進情緒覺察與表達能力。黃麗文說:「孩子可能難以表達自己在面對霸凌時的情緒反應」。家長可以教導孩子如何識別自己的情緒並有效表達,進而釋放情緒、減少焦慮,可以利用以下策略協助孩子。情緒卡片:使用情緒卡片幫助孩子辨識和命名自己的情緒。情緒日記:鼓勵孩子每天畫或是寫下自己經歷的情緒,並描述為何會有這些情緒。
二、應對策略。黃麗文也提到,家長可以教導孩子深呼吸或自我調節技巧,讓孩子在遭遇霸凌時能不過度反應,例如:放鬆呼吸技巧:鼻子吸氣時腹部膨脹再嘴巴吐氣,呼吸速度盡量放慢(吸氣四秒鐘,吐氣六秒鐘)。學會說「不」:讓孩子學會如何禮貌且堅定地說「不」,當有人進行言語或身體上的欺負,讓孩子知道他們有權利拒絕並保護自己,例如「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說話」,讓孩子學會尊重自己並要求他人尊重。
三、增強社交技巧。在霸凌情況下,孩子可能會困難建立人際關係。黃麗文提供孩子如何與他人互動、表達需求、處理衝突的解決方式,例如:角色扮演練習,透過模擬的情境來訓練孩子如何應對霸凌行為,例如,和孩子一起扮演「如果有人取笑你,你會怎麼反應?」。
四、家庭支持與溝通。規律的溝通很重要,劉妍廷也說明,提供孩子有一個「家庭時間」來建立穩定的溝通管道,讓孩子有安全感,談話同時避免對孩子的感受作出負面評價,例如「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太敏感了」;此外,職能治療師可以協助家長與學校進行跨專業合作,協助學校了解孩子的特殊需求並制定合適的介入。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理事長吳菁宜表示,職能治療師在霸凌問題上不僅是處理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問題,還包括增強他們的日常生活、社交能力與自我保護意識,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和面臨的情況來提供一些具體的策略幫助家長支持孩子,從而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霸凌。
台北市立萬芳醫院復健醫學部黃麗文職能治療師提供家長以下幾個建議協助孩子表達需求。
一、增進情緒覺察與表達能力。黃麗文說:「孩子可能難以表達自己在面對霸凌時的情緒反應」。家長可以教導孩子如何識別自己的情緒並有效表達,進而釋放情緒、減少焦慮,可以利用以下策略協助孩子。情緒卡片:使用情緒卡片幫助孩子辨識和命名自己的情緒。情緒日記:鼓勵孩子每天畫或是寫下自己經歷的情緒,並描述為何會有這些情緒。
二、應對策略。黃麗文也提到,家長可以教導孩子深呼吸或自我調節技巧,讓孩子在遭遇霸凌時能不過度反應,例如:放鬆呼吸技巧:鼻子吸氣時腹部膨脹再嘴巴吐氣,呼吸速度盡量放慢(吸氣四秒鐘,吐氣六秒鐘)。學會說「不」:讓孩子學會如何禮貌且堅定地說「不」,當有人進行言語或身體上的欺負,讓孩子知道他們有權利拒絕並保護自己,例如「我不喜歡你這樣對我說話」,讓孩子學會尊重自己並要求他人尊重。
三、增強社交技巧。在霸凌情況下,孩子可能會困難建立人際關係。黃麗文提供孩子如何與他人互動、表達需求、處理衝突的解決方式,例如:角色扮演練習,透過模擬的情境來訓練孩子如何應對霸凌行為,例如,和孩子一起扮演「如果有人取笑你,你會怎麼反應?」。
四、家庭支持與溝通。規律的溝通很重要,劉妍廷也說明,提供孩子有一個「家庭時間」來建立穩定的溝通管道,讓孩子有安全感,談話同時避免對孩子的感受作出負面評價,例如「這沒什麼大不了的」「你太敏感了」;此外,職能治療師可以協助家長與學校進行跨專業合作,協助學校了解孩子的特殊需求並制定合適的介入。
台灣職能治療學會理事長吳菁宜表示,職能治療師在霸凌問題上不僅是處理孩子的情緒與行為問題,還包括增強他們的日常生活、社交能力與自我保護意識,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和面臨的情況來提供一些具體的策略幫助家長支持孩子,從而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