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痛药不会产生抗药性
【记者锺佩芳/台北报导】 2025/01/06

当有人问到「吃止痛药是否会产生抗药性?」,实际上是混淆了抗药性与耐药性。尤其是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与抗生素不同,前者并不会直接对细菌或病毒起作用,因此,止痛药不会导致病原体对药品产生抗药性。

食药署表示,止痛药是现代社会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药品之一,常见的市售止痛药分为两种,一种是中枢止痛药(乙醯胺酚类,Acetaminophen),另一种是非类固醇类消炎止痛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s),包含阿斯匹灵(Aspirin)及布洛芬(Ibuprofen),用来改善头痛、经痛或肌肉疼痛等状况。另外还有一种类鸦片止痛药(Opioids),在我国属於管制药品,需由医师处方使用。

首先,要明确区分「抗药性」与「耐药性」这两个概念。抗药性(Drugresistance)通常指的是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在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的作用下,逐渐变得不受药品的效果影响。这意味曾经有效的药品,可能会随著时间的推移而失去疗效,导致疾病难以控制或治疗。

耐药性(Drugtolerance)则是指人体在频繁使用某些药品後,效果逐渐减弱,需增加更多的药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这是由於身体对药品的反应减少。与抗药性不同的是,耐药性是身体的适应过程,而非病原体的变异。

然而,长期频繁地使用止痛药,尤其是类鸦片止痛药(如可待因Codeine、吗啡Morphine或吩坦尼Fentanyl),确实可能导致耐药性。随著身体逐渐适应药品的作用、对於药品的反应不像当初那麽敏感,患者可能需要增加剂量才能达到相同的止痛效果。因此,应在医师指导下谨慎使用此类止痛药,避免过度依赖。

不同情况下,止痛药的使用时机可能会有所不同。当疼痛症状刚出现时,如果是短暂、轻微的疼痛,可先观察一段时间,看疼痛是否会自行缓解,在这种情况下,无须立刻使用止痛药。

若是已知的慢性疼痛或特定的急性疼痛,如偏头痛或生理痛,则尽早使用止痛药会更为有效。因为早期控制疼痛,能防止疼痛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进一步放大,可减少後续的疼痛感。

食药署提醒,止痛药可以是有效且安全的,但必须在合理的使用情况下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提醒民众应该依照药盒或药袋指示使用。虽然止痛药不会直接导致抗药性,但长期频繁的使用还是有可能引发耐药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