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預警失準…,農產品產銷失衡何時了?
2024/10/29

農糧署昨公布「大宗蔬菜播種量及供苗預警資訊」,高麗菜呈現超量種植的「紫爆」危機,農民恐血本無歸。無奈的是,大家對類似戲碼並不陌生,幾乎每年都會上演,且不僅發生在高麗菜,雞蛋、稻米、牛奶等農產品都有類似問題。仔細探究,農產品產銷失衡原因各不相同:

︱高麗菜:當高麗菜短缺價格高漲,農民就會大幅增產,產量驟增價格隨之崩跌,農民虧損即改種其他作物,價格又開始上漲,形成惡性循環。政府雖設有預警機制,以育苗場通報育苗量作為指標,惟通報育苗場有限,無法代表整體情況;加上基於自身利益,也未必會通報正確數值,倘若以多報少,就會導致預警失準。

︱雞蛋:近十年來蛋價亦是暴漲暴跌,以這次波動為例,前兩年遇到禽流感來襲,蛋雞銳減,農業主管機關為降低民怨,農業部管制的進口蛋雞種雞配額,原本每年僅進口二十萬隻左右,二○二三年種雞進口量竟然暴增至高達三十四萬隻,完全破壞市場機能,蛋雞供給量驟增,雞蛋產業瞬間惡化,蛋價崩跌乃是必然的現象。

︱牛奶:我國牛乳產業產銷失衡,並非源自於國內生產過剩,相反的還在減產中。引用中央畜產會的統計,二○二三年乳牛飼養場數較上年減少百分之二點四,產乳牛在養頭數也較上年減少百分之四點四。而進口液態乳進口數為五萬八千多公噸,其中包含鮮乳近三萬九千公噸、保久乳一萬兩千多公噸及其他液態乳約七千兩百公噸,相較於上年總進口量大增近四千四百公噸。

之所以如此,主因是國產乳品標示標準不當所致,外國保存期限高達九十天的「偽鮮乳」,也可與保存期限僅有十四天的國產均標示為「鮮乳」,形成不公平競爭;加上缺乏食農教育,讓冰磚奶橫行,始讓國內優質的乳品節節敗退。

︱稻米:我國稻米生產面積與產量長期居高不下,背後原因並非國人喜好米食,而驅動稻米的產量,事實上台灣飲食西化,每年食用稻米的量屢創新低,去年年均僅剩四十二公斤,理論上應減產因應。惟台灣仍保有公糧保價收購制度,稻農遂沒有誘因改種植其他作物或減少種植規模。此舉非但經常造成公糧爆倉,使用效率低落,而且還排擠其他作物的生產;雜糧等作物生產量遠低於需求,而需仰賴大量進口,導致我國糧食自給率直直落,去年衰退至百分之三十點三之譜。

持平而論,我國各種農產品產銷失衡各有其不同的因素,有必要進行大幅調整。首先,推動農產品出口:我國農產品質極佳,具有國際競爭力,若能擴大出口,有助於產品調節,提高農民收入。其次強化預警機制:應引入AI、大數據等科技,提高預警準確性。

其三,尊重市場機制:政府應避免過度干預市場,防範市場機能破壞;並建立合理的乳品標示等市場規範,促進公平競爭。其四,產品加值:由一級產業,邁入二級與三級產業,開發農產品深加工產品,讓產品得以多元去化,並提高附加價值,還可結合旅遊以及餐飲等產業,促進農村、漁村創生。

再者,台灣也應加強食農教育。國人對在地優良農產品認識不足,不少人迷信外國進口品,有賴政府仿效日本做法,透過食農教育普及食育,例如:在學童營養午餐中增加在地鮮乳等食材,即可讓學童養成食用國產農產品的終身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