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人黑色素癌 逐年上升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4/09/23

根據癌症登記報告來看,台灣的黑色素癌的盛行率也逐年上升,提醒要多多自我檢查皮膚,是否有異常色素痣、腫塊、潰瘍等等病灶。當發現問題,應儘早請皮膚科醫師為您診治。此外,已知紫外線是造成皮膚癌的罪魁禍首。因此預防方法也和防曬息息相關。如盡量避免過度紫外線暴露、做好防曬(如防曬乳、著長袖衣褲、戴帽子或太陽眼鏡)、避免使用日曬機等等。

由洪鈞培文教基金會、新北市立圖書館主辦的「癌症防治‧掌握先機」公益系列講,邀請臺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李政源醫師主講「皮膚癌防治‧掌握先機」。

三皮膚癌的類型:一、鱗狀細胞癌,第二種最常見的皮膚癌通常表現為紅色腫塊,鱗狀上皮細胞癌有時和濕疹相似,容易讓人忽略;特性為:惡性度一般、轉移機率一般。二、基底細胞癌,較常見的皮膚癌常見於頭部、頸部、手臂;特性為惡性度較低、轉移機率低。三、黑色素瘤,致死率最高的皮膚癌病發表皮的黑色素細胞,形狀通常長得像痣,容易讓人忽略;特性:惡性度高,如果不及早診斷,會迅速擴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

黑色素癌,是源自皮膚或身體其他部位黑色素細胞的惡性腫瘤。由於高度的惡性形態,雖然盛行率低,但一直是皮膚癌當中,較為致命的惡性腫瘤。黑色素癌絕大多數起源於皮膚,也有少數的病人來源是黏膜、眼睛的葡萄膜、或來源不明等等。可能侵犯任何人,發生的原因不明,但好發侵犯於淺色人種,與陽光紫外線曝曬有高度的相關。近年來盛行率約十萬分之一,台灣每年約有兩百多個新診斷個案。雖然比起歐美(十萬分之十左右)、紐西蘭(十萬分之四十左右),亞洲國家黑色素癌的盛行率偏低,但往往發現時往往期別更為嚴重。

依照臨床的表現,可以分為許多形態,例如表淺擴散型(superficial spreading)、結節型(nodular)、惡性痣型(Lentigo maligna)、肢端痣型(Acro-lentiginous)等等。

針對亞洲來說,根據研究顯示,約有七十五%的黑色素癌患者是肢端痣型黑色素癌。也就是說,東方人的黑色素癌,約有六成出現在肢體末端、手腳,包括指甲下方、指頭及掌面。在台灣,黑色素癌患者,男女比約為一‧二比一,平均年齡約為七十歲上下。值得注意的是黑色素癌之全球盛行率有上升之趨勢,且根據癌症登記報告來看,台灣的黑色素癌的盛行率也逐年上升。

黑色素癌可以長在皮膚的任何一個部位,外觀可以是扁平表淺的黑棕色色素不均斑塊,也可以是突起的結節腫瘤。而用來判斷病灶為黑色素瘤與否的方法,則包含ABCDE法則與「醜小鴨法則」(Ugly duckling sign)。ABCDE法則代表:A(asymmetry):不對稱性。黑色素癌大多看起來不對稱。B(border):邊緣。黑色素癌大多邊界不平滑、不規則。C(color):顏色。黑色素癌大多顏色不均勻。D(diameter):大小。直徑超過○‧六公分的黑色素腫瘤要特別注意。E(Evolving):變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