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异位性皮肤炎 奇痒难耐
【记者锺佩芳/台北报导】 2024/01/26

从事餐饮业的「小戴」年仅二十二岁就创业,年轻有为,但背後却隐藏著不为人知的辛苦。原来,小戴从小确诊异位性皮肤炎,经常搔痒破皮流血、睡不好,不得已服用高剂量类固醇,曾经一天高达八颗,比同学吃的糖果更多,依然无法有效控制,长期更导致白内障,经手术才找回视力。幸好,小戴後来遇上嘉义大林慈济医院赖宁生院长,经评估後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症状明显改善,让原本不再信任治疗的心,重新点燃希望。

赖宁生院长表示,异位性皮肤炎是一种顽固性湿疹,属於慢性发炎、反覆发作、不具传染性的皮肤疾病,主要因免疫细胞的发炎反应所导致,且症状可能因皮肤障壁受损、外界病原及过敏原侵入、皮肤发炎反应而加剧。

异位性皮肤炎常见严重搔痒、皮肤乾燥、红斑与丘疹,以及因反覆搔抓导致皮肤变厚变硬的苔癣化现象。特别是搔痒感,经常让病友半夜睡不好、剧烈搔抓,不但造成皮破血流,增加感染的风险,长期睡不好也会影响生长发育与人格发展。

赖宁生院长表示,异位性皮肤炎是一种发炎反应,治疗以类固醇与抗发炎药物为原则。许多人因担心副作用而将类固醇视为毒蛇猛兽,这是不对的,其实,低剂量的类固醇能有效缓解异肤的发炎反应,长期且高剂量的用药才需要谨慎评估。至於抗发炎药物,不同种类有其不同的药效极限,应依据疾病轻重程度,及早采取对应的治疗,尤其更严重的顽固性或中重度异肤病友,建议采取标靶精准疗法。

中重度异位性皮肤炎,治疗不仅要趁早,更要「有效」!赖宁生院长表示,「生物制剂」与「口服小分子药物」等标靶药物就像精灵炸弹,能精准锁定引发乾痒和发炎的细胞激素,防止免疫发炎反应的进行,缓解中重度异肤急性的发炎、降低反覆复发的风险。

另一方面,免疫细胞具有学习的能力,即为「塑化理论」。若一开始治疗中重度异肤,先给予抗发炎效果较差的治疗,就像塑胶定型计画,容易促使发炎细胞让自己变得更坏;反之,若能在塑胶还未定型前加以阻挠,就能改变过敏免疫的反应模式,达到精准治疗、调整体质的作用,预防其他更严重的顽固型过敏病变。

以病友「小戴」为例,综合计算病灶面积、皮肤发红、浮肿、抓痕与苔癣化程度等条件,临床评估属於中重度异位性皮肤炎,使用传统的类固醇药膏、抗组织胺、免疫抑制剂等抗发炎药物治疗,改善效果有限,因此予以具标靶治疗特性的生物制剂。经治疗,小戴最困扰的搔痒感消失了,睡眠品质改善,生活品质也跟著大大提高,从原本对治疗不抱任何希望,到现在充满信心,终於等到稳控异肤的机会。

目前健保针对十二岁以上青少年与成年的中重度异肤,已给付多种标靶治疗药物,至於年纪更小的异肤宝宝与儿童,目前也有适用的生物制剂可选择。医师呼吁异肤病友,不要放弃希望,多与医师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