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科會《人文沙龍系列》 舉辦泰雅口傳與民族教育專題講座
【記者王先國 /綜合報導】 2024/02/23

「Lmuhuw」為泰雅族口述傳統中一種嚴肅的類型,相當於泰雅族史詩吟唱,除了是口說或吟唱的技藝,也藉此呈現與傳承族群歷史、祖先遺訓、生態環境及族群認同等文化內涵。Lmuhuw的運用層面非常廣泛,無論是祖靈祭、交誼、開會、談判、提親、結婚等場合,族人皆能透過此方式傳遞訊息。近年桃園市政府文化局更將擅長Lmuhuw的耆老登錄為「口述傳統」文化資產,Lmuhuw的脈絡與發展究竟是何種面貌?國科會《人文沙龍系列》講座特別邀請國立清華大學臺灣文學所教授劉柳書琴帶領大家一探究竟。本次辦理「泰雅口傳與民族教育:校園中重新聽見的Lmuhuw」講座時間為2月23日下午2點至4點,地點在國立臺灣文學館,由該館副館長蕭淑貞擔任主持人,並邀請國立聯合大學臺灣語文與傳播學系教授黃惠禎擔任與談人。欲瞭解泰雅族口傳技藝如何與民族教育結合,讓後代世人更瞭解族群的歷史文化,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參與,或透過線上直播收看。

泰雅族的歷史文化為何與Lmuhuw技藝相關?「Lmuhuw」本意為「穿梭」,具備該項技能的族人就像穿梭泰雅族歷史的核心人物,必須熟稔泰雅族數百年歷史,並且精通泰雅語、擅長吟唱古調,以及在面對不同情境時敏銳地善用故事、譬喻等方式即興發揮。一如Lmuhuw本身詞彙意涵,該項技藝即是一部泰雅史。

劉柳書琴之研究專長為臺灣原住民文學、日治時期臺灣文學、殖民主義及文學生產等。劉柳書琴曾參與國科會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泰雅族實驗教育Lmuhuw資源中文文本化與融入地方創生計畫」,主要耕耘新竹縣尖石鄉地區,並組織清華大學研究團隊,與地方耆老、族語教師及四所學校,共同合作完成五十篇口傳文本,盼能打造「真正泰雅人(’Tayal balay)」的教材,以呼應新竹縣民族實驗學校的需求。尤其過往泰雅族並無文字,劉柳書琴團隊以Lmuhuw為基礎,挖掘泰雅族的社會文化與歷史等,並進一步探索教育應用的可能性,更探討文化資源與地方創生之間的精彩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