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成青少年未收到假訊息 不自知?
【記者王志誠、周貞伶/台北報導】 2023/11/19

▲記者會邀請到信義國中曾晨瑜同學、信義國中吳姬慧閱推老師、金車文教基金會曾清芸總幹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劉慧雯教授、信義國中鐘傳硯同學(由左至右),與會分享行動與看法。(記者王志誠攝)
身處資訊大爆炸時代,每個人都是訊息產製或接收者,隨著社群平台演算法不斷改變,短影音時代正式來臨!青少年有自信成為聰明閱聽人嗎?金車文教基金會公布調查結果顯示,約八成青少年表示最常使用YouTube(80.2%),其次是電視(65.7%)和抖音(50.7%),也認同知名度高、訂閱數多網紅所產製之媒體內容可信度較高(68.2%)。

現今資訊流通速度快速,日常充著大量真假訊息,在不斷被推播的資訊洪流中,青少年最常收到的假訊息類別是詐騙(29.5%)、釣魚網站(17.8%)、食品安全(17.0%)及健康資訊(16.0%),但也有高達五成青少年表示近期未收到假訊息(50.0%)。針對此現象,金車文教基金會指出,青少年究竟是「沒有收到」,還是「收到而不知道」,值得深入探討。青少年人手一機,近四成五最常轉傳梗圖迷因(44.8%),其次依序為有趣圖影(35.9%)、學校訊息(35.1%)及動漫小說(34.7%)。八成六青少年認同在媒體上散播資訊及影片負有法律責任(86.6%),在發現自己轉傳或接受到的資訊可能有誤時,七成青少年會主動告知對方(70.4%)。近年媒體素養意識抬頭,許多學校開始納入媒體識讀教育課程,八成五青少年覺得相關學習資源足夠(85.5%),平常在閱聽媒體資訊時,最常留意新聞標題(39.1%)、內容是否合乎常理(34.4%)、事件地點(27.1%)及媒體單位(23.7%)。四成多青少年認為沒有絕對可信的媒體平台(42.7%),所有資訊都要求證,覺得電視(45.3%)、家人親友(39.8%)、社群平台(24.4%)等資訊來源相對較為真實可靠。

金車文教基金會曾清芸總幹事表示,思辨批判與事實查核是數位公民須具備的核心能力,然而隨著科技快速發展,影音圖像常因後製而難辨真假,導致青少年不小心陷入「眼見為憑」的迷思,出現頻率或關注度高的訊息,往往最容易被誤導。培養媒體素養及自我媒體防護力沒有捷徑,建議師長可建立使用規範、適時陪伴,幫助孩子養成隨時查核及驗證訊息習慣,以培養正確社群使用態度與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