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詐騙集團觸角深入社福機構 民眾應提高防詐意識
2024/04/29

台灣詐騙橫行,詐騙手法不斷翻新,近期又找上社福及慈善公益團體,利用民眾的愛心、套用個資、要求提供匯款帳號、假裝匯款失敗、再啟動視訊,之後一連串操作就騙光受害者的錢,或讓受害者變成貸款,甚至連最近花蓮的救助金專戶都敢拿來詐騙。

詐騙集團已走向跨境化、國際化,很多IP和機房設在國外,針對近期社福團體受害,刑事局已受理一三五件報案、詐騙金額五八四萬。

去年,才有詐騙集團利用「+8869」開頭的境外詐騙電話致電捐款人行騙,偽稱「系統錯誤、信用卡自動扣款、定期捐款金額誤植、連續扣款」等話術,詐騙捐款人操作ATM解除設定。提醒民眾,ATM或網路銀行並無解除設定或認證功能,務必小心查證。

近日,有詐騙集團以冒充社福機構員工的手法,利用弱勢家庭的無助心態,騙取個資和帳戶訊息進行詐騙。這些不法之徒透過Facebook、LINE等社群私訊,以及在醫院候診區接觸社會福利需求者,以提供每月五千至兩萬元不等的補助金為餌,詐取民眾的身分證、銀行帳戶,及提款卡等敏感個資。由於這些家庭可能長期經濟困難,急需資金以緩解生活壓力,因此容易落入詐騙圈套。一旦個人資料被濫用,即可能涉入金融犯罪、詐騙等非法活動。詐騙集團通過LINE社群聯繫受害者,以「機構登記備案」為由,要求民眾提供銀行金融卡、身份證,與存摺照片,並將金融卡寄送至假冒的機構地址。該集團聲稱,備案完成後就會將物件寄回,同時要求受害者提供低(中低)收入證明、身心障礙手冊,或就醫證明等。藉以營造出社會福利機構的專業形象,誘騙個資。詐騙者還強調「協會不會上門拜訪,會直接匯款至您的帳戶」,以此誤導受害者。呼籲提高警覺,遇到類似詐騙事件,應立即撥打反詐騙諮詢專線諮詢、檢舉,或報警備案。不法人士冒充員工,利用弱勢家庭的無助心態,騙取個資和帳戶訊息。

民眾注意詐騙「關鍵字」,凡提到「設定錯誤」、「重複扣款」、「安全碼」、「銀行客服電話」等,均為電話詐騙慣用手法,請立即掛斷電話。詐騙集團手法、話術一日三變,與警政署一六五持續溝通得知,詐騙集團大規模鎖定國內外電商通路等平台進行詐騙,不法取得部分個資再以假亂真取得民眾信任,進而達到詐騙目的。請民眾提高防詐騙意識,一旦聽到詐騙「關鍵字」,請勿輕信,立刻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