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兩岸學術與教育交流 宜進不宜退
教育部長鄭英耀日前表態,不鼓勵甚至反對、禁止學校與大陸交流;雖然隔日改口稱「這樣的帽子我承擔不起」,只是因為當前兩岸關係緊張,提醒學生與師長在橙色旅遊警示下,應慎重考慮,並多鼓勵能與歐美先進和民主國家交流。
其實檢視民進黨政府相關部會首長對兩岸關係的表態,要數鄭英耀這番話最為「激進」;但相關部會首長的表態也不難發現一個共同點,這些放話不是單純的揣摩上意,而是「眾星拱月」的落實上意。尤其聲稱願意與習近平「共進晚餐」的賴清德總統,台灣民眾、甚至全世界應該都知道他的「上意」,改善兩岸關係幾乎很難和賴清德畫上等號,因此政府首長包括民進黨立委,「擦槍走火」詮釋兩岸政策,並不意外。
但是身為掌管全台校園的教育部長,說出禁止兩岸校園交流的「內心話」,不免會對各級學校產生寒蟬效應,即使改口稱只是「不鼓勵」,相信校方為了避免「麻煩」,可能因而自動「禁止」進行與對岸的交流。教育首長信口帶風向,校園理當不會置若罔聞,負面效應卻影響深遠。台灣的教育環境,在民進黨主政這些年,從課綱到政治幽靈重返校園,已經讓原本應該是最乾淨的學習空間遭到汙染;針對管中閔的「大學脊梁」風波,更嚴重傷害最高學府台大的聲譽。最近也發生校園內拿大罷免等議題當教材的事件,都已令人憂心台灣學術與教育的發展,鄭英耀再追加重砲一擊,後果更是難以估計。
兩岸開啟校園交流,其實是在李登輝執政時期,當年來台交換學習的學生都是上選之才。爾後在陳水扁總統任內,更在《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的規範下,兩岸人民交流逐步建立法律架構,也是兩岸教育學術交流的關鍵轉變。此後政黨再輪替的蔡英文執政期間,儘管兩岸關係陷入低潮,但疫情前學術往來依舊正常。如今賴清德主政才一年,卻讓兩岸關係惡化到危險邊緣,教育部長開這一槍,無異提油澆火。
兩岸學術與教育交流,長期以來都是正面的影響。對學生而言,提供多元的升學與進修管道,拉近距離並擴大彼此視野,激發互動提升競爭力;對學校而言,調節供需失衡促進正常發展,強化交流彌補教育資源不足,提升大學競爭力與研究機構進步;對企業而言,擴大選才範圍強化企業體質,增進產學合作機會創新育成,互助互利提升高科技研發與創造新價值;對社會而言,提升兩岸民眾相互理解,進而產生互信,有助於增進兩岸和平發展。
正因為利多於弊,兩岸學術與教育交流究竟「危險」在哪裡?教育部長不能只是給個含糊籠統的答案「不鼓勵」;反之,若要改善兩岸關係,學術與教育交流,更才是良性的解方。
所謂橙色旅遊警示,不該是不鼓勵兩岸學術與教育交流的藉口,民進黨政府應找回當初反對箝制校園的初衷,除了有效解決兩岸觀光旅遊癥結,更不宜動輒扣上大帽,阻撓兩岸民間互動。鎖島政策絕對是錯誤方向,尤其攸關台灣新生代的宏觀與前途,從校園下手相當不智;台灣更應有自信歡迎兩岸學術與教育交流,尤其台灣向來不是把自由與民主當做招牌嗎?
兩岸長期學術與教育交流,累積的豐碩成果擺在眼前,切勿因褊狹的意識形態,阻斷了台灣下一代的青春大道。
其實檢視民進黨政府相關部會首長對兩岸關係的表態,要數鄭英耀這番話最為「激進」;但相關部會首長的表態也不難發現一個共同點,這些放話不是單純的揣摩上意,而是「眾星拱月」的落實上意。尤其聲稱願意與習近平「共進晚餐」的賴清德總統,台灣民眾、甚至全世界應該都知道他的「上意」,改善兩岸關係幾乎很難和賴清德畫上等號,因此政府首長包括民進黨立委,「擦槍走火」詮釋兩岸政策,並不意外。
但是身為掌管全台校園的教育部長,說出禁止兩岸校園交流的「內心話」,不免會對各級學校產生寒蟬效應,即使改口稱只是「不鼓勵」,相信校方為了避免「麻煩」,可能因而自動「禁止」進行與對岸的交流。教育首長信口帶風向,校園理當不會置若罔聞,負面效應卻影響深遠。台灣的教育環境,在民進黨主政這些年,從課綱到政治幽靈重返校園,已經讓原本應該是最乾淨的學習空間遭到汙染;針對管中閔的「大學脊梁」風波,更嚴重傷害最高學府台大的聲譽。最近也發生校園內拿大罷免等議題當教材的事件,都已令人憂心台灣學術與教育的發展,鄭英耀再追加重砲一擊,後果更是難以估計。
兩岸開啟校園交流,其實是在李登輝執政時期,當年來台交換學習的學生都是上選之才。爾後在陳水扁總統任內,更在《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的規範下,兩岸人民交流逐步建立法律架構,也是兩岸教育學術交流的關鍵轉變。此後政黨再輪替的蔡英文執政期間,儘管兩岸關係陷入低潮,但疫情前學術往來依舊正常。如今賴清德主政才一年,卻讓兩岸關係惡化到危險邊緣,教育部長開這一槍,無異提油澆火。
兩岸學術與教育交流,長期以來都是正面的影響。對學生而言,提供多元的升學與進修管道,拉近距離並擴大彼此視野,激發互動提升競爭力;對學校而言,調節供需失衡促進正常發展,強化交流彌補教育資源不足,提升大學競爭力與研究機構進步;對企業而言,擴大選才範圍強化企業體質,增進產學合作機會創新育成,互助互利提升高科技研發與創造新價值;對社會而言,提升兩岸民眾相互理解,進而產生互信,有助於增進兩岸和平發展。
正因為利多於弊,兩岸學術與教育交流究竟「危險」在哪裡?教育部長不能只是給個含糊籠統的答案「不鼓勵」;反之,若要改善兩岸關係,學術與教育交流,更才是良性的解方。
所謂橙色旅遊警示,不該是不鼓勵兩岸學術與教育交流的藉口,民進黨政府應找回當初反對箝制校園的初衷,除了有效解決兩岸觀光旅遊癥結,更不宜動輒扣上大帽,阻撓兩岸民間互動。鎖島政策絕對是錯誤方向,尤其攸關台灣新生代的宏觀與前途,從校園下手相當不智;台灣更應有自信歡迎兩岸學術與教育交流,尤其台灣向來不是把自由與民主當做招牌嗎?
兩岸長期學術與教育交流,累積的豐碩成果擺在眼前,切勿因褊狹的意識形態,阻斷了台灣下一代的青春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