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免疫疾病成流行病 可从饮食、压力管理到疫苗接种应对
【记者蔡清钦/台南报导】 2025/05/15

▲台南市立医院过敏免疫风湿科郑杰夫医师「自体免疫疾病成现代流行病」登国际期刊社论。(图∶南市医提供)
自体免疫疾病在全球的盛行率不断攀升,已成为不可忽视的健康议题。台南市立医院过敏免疫风湿科郑杰夫医师日前於「国际风湿病杂__」(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heumatic Diseases)发表社论,探讨自体免疫疾病增加的可能原因,并呼吁从饮食、压力管理到疫苗接种,多管齐下应对这波「现代流行病」。

郑杰夫医师表示,自体免疫是免疫系统错将身体自身组织视为外敌攻击,造成发炎或器官损伤。抗核抗体(ANA)阳性虽是自体免疫失衡的表现之一,但并不代表一定会发病,只有当免疫反应造成实质伤害,才会被诊断为自体免疫疾病。根据台湾研究,有关节痛、皮疹、口乾、眼乾等症状,且ANA阳性的患者,半年後仅约四十七%确诊为自体免疫疾病。不过,若ANA浓度达到一比六四○以上,风险相对较高,应定期追踪健康状况。

郑杰夫医师指出,美国十二岁以上ANA阳性率由一九八八至一九九一年的十一%上升至二○一一至二○一二年的十六·一%,以青少年(十二至十九岁)增幅最为明显。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发现,相较於二○○○至二○○二年,二○一七至二○一九年间,英国自体免疫疾病发生率增加四%,乾燥症甚至翻倍。整体而言,约十分之一的人口罹患自体免疫疾病。社经地位较低的族群,罹患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性狼疮等自体免疫疾病的风险较高,可能与饮食、抽菸、肥胖、空气污染等因素有关。

郑杰夫医师表示,西式饮食中的高糖、高油与加工成分,会破坏肠道菌相,影响免疫调节。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如多氯联苯、丁二烯、苯,也可能增加ANA阳性的机率。另外,悬浮微粒(PM)也是风险之一,加拿大及台湾的研究也分别指出PM2.5及二氧化氮暴露与特定自体免疫疾病风险增加的关联性。另外,心理压力与睡眠问题亦与自体免疫疾病有关,曾有重大压力事件者,未来罹病风险高出卅六%。

新冠疫情也加剧此现象,美国研究发现,未接种疫苗者在染疫後六个月内,类风湿性关节炎风险增二·九八倍,红斑性狼疮增二·九九倍;香港研究亦证实,疫苗接种可降低感染後发病机率。

郑杰夫医师呼吁,健康饮食,如地中海型饮食富含蔬果、全谷与健康脂肪酸,有助维持免疫平衡,加上规律运动、压力调适、避免毒物暴露等,以及疫苗接种,才能有效预防与因应这项系统性健康挑战,这不只是医疗问题,更是全民需面对的未来健康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