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生物多样性保育行动趋势论坛盛大举行 聚焦CBD COP16成果与台湾保育新契机

▲「国际生物多样性保育行动趋势论坛」与会贵宾合影。(图∶林业保育署提供)
农业部林业及自然保育署与社团法人中华民国自然生态保育协会共同主办「国际生物多样性保育行动趋势论坛」,2日在林业保育署国际会议厅盛大举行,吸引超过200位政府机关、学界专家、民间团体及企业代表齐聚,分享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新发展趋势与推动重点,并讨论我国生物多样性政策与行之践行方向。在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空前挑战的关键时刻,我国展现坚定保育决心,积极接轨国际趋势,并强化跨部会及社会各界合作,共创永续发展新格局。
去 (113) 年11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哥伦比亚卡利举办第16届缔约方大会 (CBD COP16),计有超过23,000名各国代表与国际组织共同与会,我国亦循例以非政府组织 (NGOs) 观察员名义组团参加,并以实际生物多样性保育案例成果,於多场周边会议与活动分享,以生物多样性的实际行动与国际连结并建立合作。
林业保育署多年来积极投入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以国家政策为引导,透过跨机关合作与公私协力,特别在国土生态保育空间规划、濒危物种保育、原住民与社区参与、企业协力等项目上,已於多项行动目标建立良好基础,并已展开「国家生物多样性策略与行动计画」修订工作,积极盘点及转化为我国政策方向,与国际趋势保持一致。
署长林华庆表示,林业保育署自2009年开始推动水梯田生态保全与复育,关注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兼顾在地社区产业发展,积极串联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浅山到海岸关键区域,与国际推动的里山倡议理念不谋而合。林业保育署进而在行政院支持下,自2018年起跨部会推动「国土生态绿网」计画,已完成我国生态保育空间规划蓝图,作为我国推展生态系复育连结、达成陆域30by30目标以及引导跨单位与公私协力资源投入之重要策略指引,未来将搭接「自然为本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协助各部会应对气候与社会等各式挑战,推动绿色基础建设与区域综合治理,有效复育栖地、提升连通性与生态服务功能,成为国土治理的关键转机。
此外原住民与社区等多元参与也是现今国际生物多样性保育推动重点,而林业保育署近年与苗栗南庄蓬莱部落自然资源共同管理的案例,更进一步结合濒危物种(南庄橙)复育、生态系服务惠益分享、原住民传统智识文化复振、永续林业经营等实际成果,展现台湾在自然资源治理与在地社区保育的互信互助,具体实践《生物多样性公约》对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与惠益分享之核心目标,足兹作为保育典范。
成功大学陈一菁教授指出,气候变迁与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建议透过「国土生态绿网计画」提升栖地品质与连结性,减缓气候冲击。东华大学孙夏天博士强调原住民族与社区在生态治理中的关键角色,并以里山倡议与整合地景治理 (ILSA) 为架构,指出台湾在此领域已具国际示范地位。
台湾大学丁宗苏教授分享台湾在开放生态监测资料与指标建立的成果,并建议未来可依国际标准定期监测与报告,以科学数据强化政策推动与成效评估。台湾师范大学林思民教授则以都市蓝绿带为例,展示非政府组织与公私协力在城市野生动物保育中的重要角色,强化保育主流化进程。
中山大学陈伟恩研究员提倡永续海洋保育,透过全球对话平台与在地行动连结国际目标。企业永续发展协会莫冬立秘书长则指出COP16为企业带来转型契机,应以自然正向的思维融入ESG策略,共同为生物多样性保育尽一份力。
去 (113) 年11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在哥伦比亚卡利举办第16届缔约方大会 (CBD COP16),计有超过23,000名各国代表与国际组织共同与会,我国亦循例以非政府组织 (NGOs) 观察员名义组团参加,并以实际生物多样性保育案例成果,於多场周边会议与活动分享,以生物多样性的实际行动与国际连结并建立合作。
林业保育署多年来积极投入生物多样性保育工作,以国家政策为引导,透过跨机关合作与公私协力,特别在国土生态保育空间规划、濒危物种保育、原住民与社区参与、企业协力等项目上,已於多项行动目标建立良好基础,并已展开「国家生物多样性策略与行动计画」修订工作,积极盘点及转化为我国政策方向,与国际趋势保持一致。
署长林华庆表示,林业保育署自2009年开始推动水梯田生态保全与复育,关注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兼顾在地社区产业发展,积极串联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的浅山到海岸关键区域,与国际推动的里山倡议理念不谋而合。林业保育署进而在行政院支持下,自2018年起跨部会推动「国土生态绿网」计画,已完成我国生态保育空间规划蓝图,作为我国推展生态系复育连结、达成陆域30by30目标以及引导跨单位与公私协力资源投入之重要策略指引,未来将搭接「自然为本解决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 NbS)」,协助各部会应对气候与社会等各式挑战,推动绿色基础建设与区域综合治理,有效复育栖地、提升连通性与生态服务功能,成为国土治理的关键转机。
此外原住民与社区等多元参与也是现今国际生物多样性保育推动重点,而林业保育署近年与苗栗南庄蓬莱部落自然资源共同管理的案例,更进一步结合濒危物种(南庄橙)复育、生态系服务惠益分享、原住民传统智识文化复振、永续林业经营等实际成果,展现台湾在自然资源治理与在地社区保育的互信互助,具体实践《生物多样性公约》对自然资源永续利用与惠益分享之核心目标,足兹作为保育典范。
成功大学陈一菁教授指出,气候变迁与生物多样性息息相关,建议透过「国土生态绿网计画」提升栖地品质与连结性,减缓气候冲击。东华大学孙夏天博士强调原住民族与社区在生态治理中的关键角色,并以里山倡议与整合地景治理 (ILSA) 为架构,指出台湾在此领域已具国际示范地位。
台湾大学丁宗苏教授分享台湾在开放生态监测资料与指标建立的成果,并建议未来可依国际标准定期监测与报告,以科学数据强化政策推动与成效评估。台湾师范大学林思民教授则以都市蓝绿带为例,展示非政府组织与公私协力在城市野生动物保育中的重要角色,强化保育主流化进程。
中山大学陈伟恩研究员提倡永续海洋保育,透过全球对话平台与在地行动连结国际目标。企业永续发展协会莫冬立秘书长则指出COP16为企业带来转型契机,应以自然正向的思维融入ESG策略,共同为生物多样性保育尽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