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童心,親子同心」 家扶兒童保護宣導暨親子趣味活動
【記者江乾松/苗栗報導】 2025/04/27

兒少照顧隨著時代日新月異,家庭與社會對孩子的期待與支持方式也在持續演變。台灣長期承襲儒家思想,其中「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的觀念深植於家庭教育之中,進一步衍生出「不打不成器」的心態,使得體罰一度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教養方式。然而,隨著兒童權利意識逐漸深化,現代的兒少照顧早已不再僅止於物質供給與行為規範,更強調心理健康、情緒支持,以及建立孩子在家庭與社會中的安全感。

愛,需要學習才會有勇氣。依據衛福部統計,全國兒童保護通報人數逐年上升。以苗栗縣為例,一一三年經調查成案後接受密集家庭處遇服務的個案中,以「身體虐待(含不當管教)」佔46%為最多,其次為「疏忽(含遺棄、獨留)」佔35%。這些數據背後,顯示的不僅是通報量的增加,更凸顯家庭在教養歷程中,仍存在許多尚待支持與理解的空間。

家扶基金會《兒少時期受教養情形調查》顯示,逾三成五兒少有受精神不當對待疑慮,自覺憂鬱、睡不好、曾想不開,此傷害兒少黑數須重視;再者,近九成家長表示曾以負向行為對待孩子,亦恐有傷害兒少心理的疑慮。

事實上,多數父母都是在毫無預習的情況下走進育兒旅程。孩子的出生改變了生活的節奏,也挑戰著父母的情緒與耐性。當壓力沒有出口、資源不足時,原本出於關心的管教,可能轉化為情緒性的懲罰;原本想要保護的心,卻在無意中造成傷害。

苗栗家扶中心主任湯鳳琴表示:「成為父母是一段學習與成長的旅程,沒有人天生就會。愛是在關係中慢慢學會的能力,透過理解與陪伴,父母能更認識孩子、調整教養方式,將愛轉化為溫柔而堅定的力量,營造安全且被尊重的成長環境。讓我們一同呼籲適當管教,用正向方式傳遞愛。」

過去,人們使用網路必須透過桌機或筆電,還需接上網路線;如今,智慧型手機打破了這層物理限制,讓人們隨時隨地皆可上網。社群媒體的興起,更將日常生活轉化為可被拍攝、上傳、分享的影像資訊。這樣的影像化浪潮,使兒少從很小的年紀起就處於高度曝光的環境中。然而,過度的資訊接觸與影像散播,也為兒少帶來資訊安全與隱私風險,包括影像被濫用、身分被辨識、甚至受到線上騷擾等問題。這不僅考驗家庭與教育體系的應對能力,也迫切需要社會整體共同關注與建立保護機制。

因此,苗栗家扶於此次的活動,規劃有趣「數位足跡大挑戰」,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引導兒少學習辨識風險影像、提升網路安全敏感度,從中建立正確的自我保護觀念,並培養面對數位世界的判斷力與責任感,讓學習更加深入且具意義。

守護童心路,親子同心行。苗栗家扶自民國八十年起承接苗栗縣政府「兒童及少年保護服務」至今,已邁入第三十五年。多年來,家扶基金會持續深耕在地、守護兒少,並於每年推動《四二八兒保日》倡議行動,今年也已邁入第十三年。為響應兒童保護月,苗栗家扶特別選定於四月二十六日舉辦「守護童心,親子同心」兒童保護宣導暨親子趣味活動,邀請多達四五0組親子熱情參與。活動現場規劃多項趣味十足的親子遊戲,讓家長與孩子在互動合作中增進情感連結,也在歡樂氛圍中,潛移默化地加深對兒童保護議題的理解與重視。此次活動更串聯十二個在地社會福利單位設攤參與,透過寓教於樂的方式,向家庭介紹苗栗縣內多元的兒少福利服務資源。現場透過闖關遊戲與親子互動,提升家長與孩子對「兒童權益與自我保護」的認知與實踐力。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活動更獲得「台積電二廠暨五廠」的大力支持,挹注寶貴資源與經費,共同為兒童保護宣導注入更多能量。同時,家扶兒童保護楷模「如興幼兒園」及「興華高中山嵐春暉社」亦共襄盛舉,攜手打造更安全、尊重與充滿關懷的成長環境(見圖)。

活動流程:參加民眾、來賓報到;守護童心,親子同心;兒保大會操;兒童保護闖關暨親子趣味活動;勁歌熱舞「動滋動滋」跳起來;米苔目哥哥一起來玩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