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6成民众挺医师协助死亡
超过半数以上(六十七·六%)支持处於三种情境的病人有权要求医师协助死亡,其中以年轻人(二十至三十九岁)、男性、无宗教信仰者、担任正式照服员等支持度较高。医事人员在任何一种情境皆不支持,可能与职业伦理与法律考量有关。台湾民意高度支持末期且无法缓解痛苦的病人有权要求「医师协助死亡」,公卫专家建议可开放社会对话。
台湾二○一九年实施《病人自主权利法》(PRAA)虽然保障末期、重度昏迷或重度失智等病人可以拒绝无效延命,拥有「自然死」权利,但是否应针对这些病人也有请求「医师协助死亡(PAD)」的权利,仍未有公共讨论及共识。由台大公共卫生学院陈端容教授与台大医学院吴建昌教授等人,首次针对全国三九九二位成人进行学术性PAD调查研究,并刊登於重要国际期刊,可提供台湾视角。
调查於二○二二年八月至十二月采线上问卷方式进行,透过个人网路、社群媒体、电脑问卷公司与高龄照护团体协助推广,以滚雪球抽样搜集三九九二份有效样本,期能涵盖特殊族群样本(医事人员及正式照服员)。
研究设定三种情境,一、病人已末期且无法缓解痛苦;二、病人虽非末期,但无法治愈且长期痛苦;三、严重认知障碍(如重度失智无法自理),并请受访者表示是否支持在这些情境下,可请求医师协助死亡。支持度最高的是病人已为末期且无法缓解长期痛苦,占八十六·二%);病人虽非末期,但无法治愈且长期痛苦则占七十九·六%;对於严重认知障碍(重度失智无法自理情境),仍有七十二·六%的支持。有超过半数以上(六十七·六%)支持处於三种情境的病人有权要求医师协助死亡。
谁比较支持PAD?年轻人(二十至三十九岁)、男性、无宗教信仰者、担任正式照服员等支持度较高。医事人员在任何一种情境皆不支持,可能与职业伦理与法律考量有关。医事人员虽基於「不伤害原则」倾向保留态度,正式照服员的支持度反而较高,凸显长期照护者视角中的同理与病苦感知。医事人员不支持任何一种情境的「医师协助死亡」,与民众期待形成距离,建议推动更多死亡议题的医病沟通与医病共享决策,并增加「病主法」识能。
台湾二○一九年实施《病人自主权利法》(PRAA)虽然保障末期、重度昏迷或重度失智等病人可以拒绝无效延命,拥有「自然死」权利,但是否应针对这些病人也有请求「医师协助死亡(PAD)」的权利,仍未有公共讨论及共识。由台大公共卫生学院陈端容教授与台大医学院吴建昌教授等人,首次针对全国三九九二位成人进行学术性PAD调查研究,并刊登於重要国际期刊,可提供台湾视角。
调查於二○二二年八月至十二月采线上问卷方式进行,透过个人网路、社群媒体、电脑问卷公司与高龄照护团体协助推广,以滚雪球抽样搜集三九九二份有效样本,期能涵盖特殊族群样本(医事人员及正式照服员)。
研究设定三种情境,一、病人已末期且无法缓解痛苦;二、病人虽非末期,但无法治愈且长期痛苦;三、严重认知障碍(如重度失智无法自理),并请受访者表示是否支持在这些情境下,可请求医师协助死亡。支持度最高的是病人已为末期且无法缓解长期痛苦,占八十六·二%);病人虽非末期,但无法治愈且长期痛苦则占七十九·六%;对於严重认知障碍(重度失智无法自理情境),仍有七十二·六%的支持。有超过半数以上(六十七·六%)支持处於三种情境的病人有权要求医师协助死亡。
谁比较支持PAD?年轻人(二十至三十九岁)、男性、无宗教信仰者、担任正式照服员等支持度较高。医事人员在任何一种情境皆不支持,可能与职业伦理与法律考量有关。医事人员虽基於「不伤害原则」倾向保留态度,正式照服员的支持度反而较高,凸显长期照护者视角中的同理与病苦感知。医事人员不支持任何一种情境的「医师协助死亡」,与民众期待形成距离,建议推动更多死亡议题的医病沟通与医病共享决策,并增加「病主法」识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