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潭堰鱼道设计兼顾生态多样性 已有48鱼种及3种虾蟹类上溯
【记者王志诚、周贞伶/新北报导】 2025/04/21

▲碧潭堰鱼道水下AI辨识监视器,监测到原生种鱼类上溯(竹竿头)。(图∶新北市水利局提供)
近日在新店溪碧潭堰下的水域出现数以百计的鲤鱼、草鱼、大头鲢等体型较大的鱼类在排砂道出口相互追逐,并且争先利用新设鱼道上溯到碧潭水域,吸引民众围观及连日讨论热潮,同时透过碧潭堰的鱼道直播画面也记录下了新店溪让人叹为观止的画面。

新北市水利局长宋德仁十九日表示,碧潭堰首建於六十六年,规划之初并没有相关的水域生态背景资料可供参考,同时没有考虑到生物廊道的重要性,因此没有将鱼道的设施纳入设计的考量之内。自二0二二年五月至二0二五年三月止,利用设置水下监视器之人工智慧AI鱼类辨识系统,记录到已有四十八种鱼类及三种虾蟹类利用鱼道上溯,打通四十六年来中断的纵向生态廊道。

宋德仁补充,早在一0四年起於碧潭堰下游建置四处矮堰,串连水域空间让下游鱼类可以洄游,而後碧潭堰因苏迪勒台风重创毁损,随著碧潭堰整建决定设置鱼道以打通阻塞鱼类洄游四十六年的生态廊道,其设计标的系在满足新店溪水系攀爬性及游泳性溯河物种等洄游生物。

清华大学教授曾晴贤说,在新北市水利局持续不断的定期监测新店溪的生态,和利用水下监视摄影机,纪录鱼道内的鱼类洄游情形,其中有四十八种的鱼类和三种的虾蟹类会利用碧潭堰鱼道继续上溯,原生种包含有石宾、溪鳢、日本秃头鲨、豆仔鱼、毛蟹、苦花及竹竿头等三十六种,显然已经达到了原先规划时的预期目标,加上目前已经在碧潭堰上下游公告封溪护渔河段,能够让溪中的鱼虾蟹等生物有安全的栖所。

水利局表示,碧潭堰鱼道的设计原则系依据清华大学团队数年来的专业生态调查,依据可能洄游鱼类的特性所设计,其中包含多种原生淡水鱼,如台湾石宾、明潭吻虾虎、虾蟹螺贝类及水生昆虫等。

另外也针对可能使用鱼道的对象去决定适合原生种鱼类能够洄游上溯的流速、坡度、水深去考量,自然很难去阻绝外来种鱼类使用鱼道洄游。这次大型鱼类如大头鲢鱼群从鱼道上溯引起大家的关注。推测系因新店溪水质的改善、纵向生态廊道的打通,创造了有利洄游鱼类洄游上溯的友善环境。希望这些令人惊喜不断的画面,能让大家以更开放的角度来看待及关注鱼类上溯生态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