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海洋物種保育 海科館攜手各界台南放流千隻鱟苗

為喚起社會大眾對珍稀海洋物種—鱟的關注,位於基隆八斗子的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與水產試驗所澎湖漁業生物研究中心合作推動「鱟知鱟學公民科學行動計畫」。在天鈺環境永續基金會及台南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十二)日於台南市蘆竹溝漁港成功放流近一千隻鱟苗,為鱟的族群延續注入新的希望(見圖)。
海科館表示,鱟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海洋生物,長年棲息於台灣近海。然而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不斷擴張,其棲地,特別是孵化所需的泥灘地與潮間帶環境逐漸流失,導致族群數量快速減少。為了推動鱟的長期保育行動,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聯合多個單位與學校團體,展開鱟保育工作行之多年,這些年來也有很多民間單位加入,各界共同展開守護這珍貴的海洋生命。
此次台南蘆竹溝場的放流活動,吸引眾多關注鱟保育的專家與師生共襄盛舉。與會參與人員包括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天鈺集團捷達創新梅琮陽總經理、天鈺環境永續基金會執行長潘郁芬,以及多位長期投入相關研究的學者: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素菁,以及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員蓋玉軒皆親臨現場,為這項鱟保育工作盡力。
海科館館長王明源表示,今年鱟計畫共計有8所學校參與及成為「鱟保母」學校。在海科館的專業引導下,學生們親自參與鱟卵觀察、鱟苗照護、水質維護及餌料投餵等日常管理,過程中從最初對鱟這個物種的全然陌生,到逐漸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連結,許多同學更表示,在看著一顆顆卵孵化成活潑的小鱟的過程中,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珍貴。原本抽象、遙遠的「復育」概念,也在一次次的照顧與觀察中變得具體而真實。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說明,深耕到學校讓學生擔任「鱟保母」除了學習養殖技術,學生們也開始反思日常生活與環境之間的關聯。他們理解到棲地的破壞、多餘的垃圾、甚至是使用的清潔用品,都可能對這些海洋生物造成影響。透過這樣的實作體驗,不僅培養了對生物的責任感,更促使他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從而建立起對環境的關懷與行動意識。
海科館表示,鱟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海洋生物,長年棲息於台灣近海。然而近年來,由於人類活動不斷擴張,其棲地,特別是孵化所需的泥灘地與潮間帶環境逐漸流失,導致族群數量快速減少。為了推動鱟的長期保育行動,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聯合多個單位與學校團體,展開鱟保育工作行之多年,這些年來也有很多民間單位加入,各界共同展開守護這珍貴的海洋生命。
此次台南蘆竹溝場的放流活動,吸引眾多關注鱟保育的專家與師生共襄盛舉。與會參與人員包括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天鈺集團捷達創新梅琮陽總經理、天鈺環境永續基金會執行長潘郁芬,以及多位長期投入相關研究的學者: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暨研究所助理教授張素菁,以及國立臺灣大學研究員蓋玉軒皆親臨現場,為這項鱟保育工作盡力。
海科館館長王明源表示,今年鱟計畫共計有8所學校參與及成為「鱟保母」學校。在海科館的專業引導下,學生們親自參與鱟卵觀察、鱟苗照護、水質維護及餌料投餵等日常管理,過程中從最初對鱟這個物種的全然陌生,到逐漸建立起深厚的情感連結,許多同學更表示,在看著一顆顆卵孵化成活潑的小鱟的過程中,第一次真切感受到生命的脆弱與珍貴。原本抽象、遙遠的「復育」概念,也在一次次的照顧與觀察中變得具體而真實。
海科館產學交流組主任陳麗淑說明,深耕到學校讓學生擔任「鱟保母」除了學習養殖技術,學生們也開始反思日常生活與環境之間的關聯。他們理解到棲地的破壞、多餘的垃圾、甚至是使用的清潔用品,都可能對這些海洋生物造成影響。透過這樣的實作體驗,不僅培養了對生物的責任感,更促使他們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從而建立起對環境的關懷與行動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