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星/馬/美及香港地區學員齊聚臺北 國際學員專注學習中國撥筋技術(下)

▲學員許楓櫻(馬來西亞東馬砂勞越民都魯)、陳思喬(香港地區)、Tanny(美國)、吳麗玲(新加坡)、謝彩英(臺中)、蔡詠如(澳洲)、蕭榕(宜蘭)、華僑馮麗娟(馬來西亞)。
近年來,源自中醫傳統理論的撥筋技術憑藉其獨特的健康調理效果,吸引了兩岸及國際學員跨海求學。來自澳洲、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及香港地區的五位學員,與臺中、宜蘭等地的學員齊聚臺北,參加臺北市美容健康交流協會理事長蕭采縈授課,為期10天的中國撥筋專業課程。將這項傳統智慧的療法帶回各自國家及地區,助力其在全球範圍內的傳播與發展。
蕭采縈表示,撥筋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段關於療癒、自我探索與文化交流的旅程。在這場來自各地的學習聚會中,聆聽了每一位學員的心聲。他們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語言與生活經驗,卻因為對撥筋的熱愛而相遇。他們的成長,見證了撥筋技術在不同文化中的生命力與可能性,也展現了學員們面對挑戰、勇敢學習的動人精神。
新加坡學員吳麗玲:多元背景下的撥筋新發現
吳麗玲出生於印尼,10歲時前往新加坡求學,至今已在當地生活逾40年。擁有跨國文化背景的她,原本是一位專業會計師,長年坐在電腦前工作的她,不免累積了肩頸痠痛等職業病。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撥筋技術,從此展開了一段探索身體與健康的全新旅程。
透過觀看老師的採訪影片與線上資料,吳麗玲發現新加坡也有相關課程,便毅然決定報名學習。撥筋帶來的舒緩效果令她驚艷──與一般按摩相比,撥筋能深入穴位,帶來更持久的放鬆感,「普通按摩只是當下舒服,但撥筋的效果可以維持一個禮拜,甚至半個月,真的讓我很有感。」
儘管她曾在新加坡參加過撥筋課程,但這次的學習經驗讓她收穫更為豐富。她特別提到老師講解細膩、邏輯清楚,解答了她過去許多疑問。比如,過去老師曾說撥筋後使用任何面膜都可以;而這次老師則從毛孔張開的原理出發,建議使用膏狀面膜,避免水分過多的產品,以免影響效果,這樣的解釋讓她茅塞頓開。
在學習過程中,語言成了她最大的挑戰之一。由於新加坡的課程多以英文授課,華語使用比例較低,畢業後更少有使用中文的機會。此次課程採用繁體中文,對習慣簡體字的她而言,理解起來並不輕鬆。尤其在學習穴位時,她常需錄音、回家反覆聆聽,並查閱字典才能掌握內容。雖然辛苦,但她堅持不懈,展現了極高的學習熱忱。
談及未來規劃,她滿懷信心表示,希望將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先從幫助親朋好友開始。她特別提到,撥筋操作簡單、工具也不昂貴,一根撥筋棒即可進行,是一項門檻低、效果好的實用技術。她計劃未來回印尼探望姊姊時,也將這份健康與美麗的技術一併帶去分享,讓更多人受益。
馬來西亞馮麗娟:以技助人,教學相長
來自馬來西亞的華僑馮麗娟,1969年出生,目前定居桃園,是一位兼職瑜伽老師。隨著年齡增長,她對健康的重視愈發提昇。在日常教學中,她不僅引導學生進行身體鍛鍊,也觀察到許多學生因長期勞動與生活壓力導致身體不適。例如,她曾遇到一位從事幼教的學生,因長時間抱小孩導致手臂無法舉起,每週都需前往診所或接受推拿治療,身心俱疲。
馮麗娟主動向她推薦瑜伽。儘管學生一開始因身體僵硬感到抗拒與恐懼,但在她的耐心鼓勵與細心指導下,學生逐漸接受並開始練習瑜伽。幾個月後,學生的手臂狀況顯著改善,這讓馮麗娟感到無比欣慰,也更加堅定了她「以技助人」的初衷。不過,她也清楚意識到,單靠瑜伽在調理身體方面仍有侷限。過去她略懂一些推拿知識,並應用於瑜伽教學中,雖能幫助學生舒緩不適,但她渴望擁有更專業、系統的技術。因而,她主動上網尋找進修機會,機緣之下報名參加了這次撥筋課程。
她認為撥筋技術與瑜伽教學能夠形成良性互補,學好撥筋,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快速舒緩痠痛,也讓她在教學時更具信心。課程內容貼近實用、邏輯清楚,正好符合她的期待,應用於學生身上也獲得良好回饋。
課堂外,她曾親身體會撥筋技術的力量:幫助母親從術後虛弱中迅速恢復。前些年,86歲的母親接受手術後遲遲無法排氣,醫生警告若三天內仍無排氣,就需進行進一步處理。焦急的馮麗娟運用剛學會的撥筋技巧,小心避開開刀部位,為母親全身進行撥筋。不到半小時,母親便順利排氣。後續母親腰部出現如雞蛋大小的腫塊,醫生診斷為蛋白質缺乏,但老人無法接受每天攝取六顆蛋的建議。於是馮麗娟一方面協助母親補充蛋白質,一方面堅持每天為母親撥筋。起初母親因久未運動而感到全身痠痛,但幾天下來,腫塊從雞蛋大小縮小到鳥蛋大小,最終完全消失。短短不到兩週,母親便順利出院,恢復良好。
這段經歷令她深深體會到撥筋的力量,也讓她更加堅定學習這門技術的動力。這次課程對她而言,不只是複習,更是一次身心的再次充電。未來,她希望能將撥筋技術更靈活地應用於瑜伽教學與日常生活中,幫助更多人找回健康與活力。
臺中謝彩英:結合專業與語言優勢,為撥筋技術走向國際鋪路
來自臺中的謝彩英,擁有良好的語言能力與跨領域的學習背景,一直以來對傳統中醫保健與自然療癒技術充滿興趣。她此次參與撥筋專業課程,源自對「撥筋天后」蕭采縈老師的高度肯定與欽佩。謝彩英表示:「蕭老師擁有多年教學經驗與豐富專業知識,更研發出具有專利的撥筋工具,內含遠紅外線負離子,可加速撥筋效果,讓技術的發揮更加精準且高效。」
在她看來,中國老祖宗的智慧博大精深,尤其像撥筋、推拿這類技術,在臺灣的民俗療法與預防保健領域早已有深厚的根基。而蕭老師的教學,完美融合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保健需求,無論在經絡穴位的操作還是工具的搭配使用上,都展現出高度的專業與傳承精神,讓學員不僅「學會做」,更能「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
回顧這十天密集的復習過程,謝彩英坦言:「這門課程的內容遠遠超出我原本的期待。蕭老師課程設計精心、多元工具靈活運用,讓我大開眼界。」她特別印象深刻的是老師鉅細靡遺的教學風格,無論是基礎理論還是手法細節,都講解得深入淺出,並以實際操作協助學員一一修正動作與力道。當談到挑戰時,謝彩英提到:「經絡穴位的理解與記憶是個難點,但透過老師循序漸進的教學,以及實際操作的演練,讓我在困難中找到突破口。」此外,在撥筋手法的力道掌握與應用方面,她也非常感謝老師不厭其煩的指導與糾正。
對於撥筋技術在臺灣市場的未來發展,謝彩英充滿信心。她觀察到,越來越多職場族、運動愛好者以及長期姿勢不良的族群,開始重視身體調理,而撥筋正好符合這些人的需求。「撥筋結合了中醫理論與現代健康觀念,是一種溫和有效的放鬆療法。不僅能改善疲勞、預防傷害,還有助於提昇生活品質。」她指出,近年來,包括健身房、SPA館與專業治療所等場域,紛紛引入撥筋服務,進一步拓展了市場需求。
未來,謝彩英計畫將所學應用於自身工作,甚至考慮朝創業方向發展。憑藉良好的外語能力,她希望未來能將撥筋技術推廣至國際市場,讓更多海外人士也能體驗到來自東方的療癒智慧。「這門課程我一定會推薦給更多人,不只是因為它有用,更因為它值得。」
蕭采縈表示,撥筋不僅是一門技術,更是一段關於療癒、自我探索與文化交流的旅程。在這場來自各地的學習聚會中,聆聽了每一位學員的心聲。他們來自不同背景,擁有不同語言與生活經驗,卻因為對撥筋的熱愛而相遇。他們的成長,見證了撥筋技術在不同文化中的生命力與可能性,也展現了學員們面對挑戰、勇敢學習的動人精神。
新加坡學員吳麗玲:多元背景下的撥筋新發現
吳麗玲出生於印尼,10歲時前往新加坡求學,至今已在當地生活逾40年。擁有跨國文化背景的她,原本是一位專業會計師,長年坐在電腦前工作的她,不免累積了肩頸痠痛等職業病。一次偶然的機會,她接觸到撥筋技術,從此展開了一段探索身體與健康的全新旅程。
透過觀看老師的採訪影片與線上資料,吳麗玲發現新加坡也有相關課程,便毅然決定報名學習。撥筋帶來的舒緩效果令她驚艷──與一般按摩相比,撥筋能深入穴位,帶來更持久的放鬆感,「普通按摩只是當下舒服,但撥筋的效果可以維持一個禮拜,甚至半個月,真的讓我很有感。」
儘管她曾在新加坡參加過撥筋課程,但這次的學習經驗讓她收穫更為豐富。她特別提到老師講解細膩、邏輯清楚,解答了她過去許多疑問。比如,過去老師曾說撥筋後使用任何面膜都可以;而這次老師則從毛孔張開的原理出發,建議使用膏狀面膜,避免水分過多的產品,以免影響效果,這樣的解釋讓她茅塞頓開。
在學習過程中,語言成了她最大的挑戰之一。由於新加坡的課程多以英文授課,華語使用比例較低,畢業後更少有使用中文的機會。此次課程採用繁體中文,對習慣簡體字的她而言,理解起來並不輕鬆。尤其在學習穴位時,她常需錄音、回家反覆聆聽,並查閱字典才能掌握內容。雖然辛苦,但她堅持不懈,展現了極高的學習熱忱。
談及未來規劃,她滿懷信心表示,希望將所學應用於日常生活,先從幫助親朋好友開始。她特別提到,撥筋操作簡單、工具也不昂貴,一根撥筋棒即可進行,是一項門檻低、效果好的實用技術。她計劃未來回印尼探望姊姊時,也將這份健康與美麗的技術一併帶去分享,讓更多人受益。
馬來西亞馮麗娟:以技助人,教學相長
來自馬來西亞的華僑馮麗娟,1969年出生,目前定居桃園,是一位兼職瑜伽老師。隨著年齡增長,她對健康的重視愈發提昇。在日常教學中,她不僅引導學生進行身體鍛鍊,也觀察到許多學生因長期勞動與生活壓力導致身體不適。例如,她曾遇到一位從事幼教的學生,因長時間抱小孩導致手臂無法舉起,每週都需前往診所或接受推拿治療,身心俱疲。
馮麗娟主動向她推薦瑜伽。儘管學生一開始因身體僵硬感到抗拒與恐懼,但在她的耐心鼓勵與細心指導下,學生逐漸接受並開始練習瑜伽。幾個月後,學生的手臂狀況顯著改善,這讓馮麗娟感到無比欣慰,也更加堅定了她「以技助人」的初衷。不過,她也清楚意識到,單靠瑜伽在調理身體方面仍有侷限。過去她略懂一些推拿知識,並應用於瑜伽教學中,雖能幫助學生舒緩不適,但她渴望擁有更專業、系統的技術。因而,她主動上網尋找進修機會,機緣之下報名參加了這次撥筋課程。
她認為撥筋技術與瑜伽教學能夠形成良性互補,學好撥筋,不僅能幫助學生更快速舒緩痠痛,也讓她在教學時更具信心。課程內容貼近實用、邏輯清楚,正好符合她的期待,應用於學生身上也獲得良好回饋。
課堂外,她曾親身體會撥筋技術的力量:幫助母親從術後虛弱中迅速恢復。前些年,86歲的母親接受手術後遲遲無法排氣,醫生警告若三天內仍無排氣,就需進行進一步處理。焦急的馮麗娟運用剛學會的撥筋技巧,小心避開開刀部位,為母親全身進行撥筋。不到半小時,母親便順利排氣。後續母親腰部出現如雞蛋大小的腫塊,醫生診斷為蛋白質缺乏,但老人無法接受每天攝取六顆蛋的建議。於是馮麗娟一方面協助母親補充蛋白質,一方面堅持每天為母親撥筋。起初母親因久未運動而感到全身痠痛,但幾天下來,腫塊從雞蛋大小縮小到鳥蛋大小,最終完全消失。短短不到兩週,母親便順利出院,恢復良好。
這段經歷令她深深體會到撥筋的力量,也讓她更加堅定學習這門技術的動力。這次課程對她而言,不只是複習,更是一次身心的再次充電。未來,她希望能將撥筋技術更靈活地應用於瑜伽教學與日常生活中,幫助更多人找回健康與活力。
臺中謝彩英:結合專業與語言優勢,為撥筋技術走向國際鋪路
來自臺中的謝彩英,擁有良好的語言能力與跨領域的學習背景,一直以來對傳統中醫保健與自然療癒技術充滿興趣。她此次參與撥筋專業課程,源自對「撥筋天后」蕭采縈老師的高度肯定與欽佩。謝彩英表示:「蕭老師擁有多年教學經驗與豐富專業知識,更研發出具有專利的撥筋工具,內含遠紅外線負離子,可加速撥筋效果,讓技術的發揮更加精準且高效。」
在她看來,中國老祖宗的智慧博大精深,尤其像撥筋、推拿這類技術,在臺灣的民俗療法與預防保健領域早已有深厚的根基。而蕭老師的教學,完美融合傳統中醫理論與現代保健需求,無論在經絡穴位的操作還是工具的搭配使用上,都展現出高度的專業與傳承精神,讓學員不僅「學會做」,更能「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
回顧這十天密集的復習過程,謝彩英坦言:「這門課程的內容遠遠超出我原本的期待。蕭老師課程設計精心、多元工具靈活運用,讓我大開眼界。」她特別印象深刻的是老師鉅細靡遺的教學風格,無論是基礎理論還是手法細節,都講解得深入淺出,並以實際操作協助學員一一修正動作與力道。當談到挑戰時,謝彩英提到:「經絡穴位的理解與記憶是個難點,但透過老師循序漸進的教學,以及實際操作的演練,讓我在困難中找到突破口。」此外,在撥筋手法的力道掌握與應用方面,她也非常感謝老師不厭其煩的指導與糾正。
對於撥筋技術在臺灣市場的未來發展,謝彩英充滿信心。她觀察到,越來越多職場族、運動愛好者以及長期姿勢不良的族群,開始重視身體調理,而撥筋正好符合這些人的需求。「撥筋結合了中醫理論與現代健康觀念,是一種溫和有效的放鬆療法。不僅能改善疲勞、預防傷害,還有助於提昇生活品質。」她指出,近年來,包括健身房、SPA館與專業治療所等場域,紛紛引入撥筋服務,進一步拓展了市場需求。
未來,謝彩英計畫將所學應用於自身工作,甚至考慮朝創業方向發展。憑藉良好的外語能力,她希望未來能將撥筋技術推廣至國際市場,讓更多海外人士也能體驗到來自東方的療癒智慧。「這門課程我一定會推薦給更多人,不只是因為它有用,更因為它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