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無法取代的自然探索教育 林試所辦種子教師研習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2025/02/18

▲自然探索活動強調團隊合作。(圖:林試所提供)
AI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人類的產業將被AI取代。但是,AI是否可以取代傳統教育呢?「失去山林的孩子---拯救大自然缺失症兒童」作者理查.洛夫(Richard Louv)在書中強調:人類因疏遠自然而產生的各種表現,如感覺遲鈍、注意力不集中、發胖、容易憂慮、缺乏同理心等等症狀。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更呼籲,AI難取代情感與體驗,學做事前先學做人。

AI原本只是一項用於研究領域的專精科技,近年來隨著更多技術成熟發展,使AI技術更趨成熟,包括硬體運算速度、雲端運算、大數據、辨識技術、機器學習等,造就了AI時代的大爆發。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負責自然探索教育計畫主持人,范義彬副研究員說明:自然探索教育是將科學調查的方法和技術,轉化成活動和遊戲,結合學校教育、十二年國教課綱、戶外教育,接軌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融合學科知識、自然生態的學習方式,讓學習走入真實世界,啟發一手學習,培養學童具備迎向未來世界的核心素養,這是跨領域學習、多角度素養的教育模式!

為了落實、推動自然探索教育,林試所今年將和實踐大學高雄校區、臺北市立大學、桃園市立八德幼兒園合作辦理三場種子教師研習,從幼兒學習到高等教育,推廣落實在體制教育中。

本次研習在南部舉辦的目的,實踐大學環境教育與永續發展中心負責人王雅亮副教授表示,該中心以大學社會責任(USR)為宗旨,推廣環境教育與培育環境教育人才為目標,是南部環教師師資培育的重鎮,更期待透過這次研習培訓,養成運用自然環境資源為教育的種子教師。

擁有師培中心的臺北市立大學,地球環境暨生物資源學系劉思岑副教授,也是環境教育負責人表示,我們深知自然探索教育的重要性,期待研習營提升教師實踐自然教育的能力,將探索活動融入課堂,並結合教學反思,促進互動與體驗式的學習。

八德幼兒園林璧琴園長強調,目前幼兒的學習太依賴手機、平板,已經是目前幼兒體驗及學習的模式,如何讓孩子透過身體、雙腳感受泥巴、花草的互動,親近自然,找回幼兒的健康、互動、學習、體驗,這是參與這次研習的期待。

林試所開啟了科學探究落實在公民科學,將科學素養結合於體制教育,是校園戶外教育最佳的方式,目的達到動手、動腦、團隊合作的核心宗旨,以達到永續教育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