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善用多重調節療法 助西醫共治高血壓性心臟病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2025/01/17

長期血壓偏高情況之下,心臟長期負荷壓力,心室出現適應性代償,進而發生病理改變,以致出現左心室肥厚、收縮與舒張功能降低、心臟功能受到損害,最後造成「高血壓性心臟病」。中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昨(十六)日召開「中醫治療心血管疾病」記者會,林口長庚醫院中醫部主任黃澤宏表示,高血壓性心臟病患者適合接受中西合璧治療,因為中醫善用多重調節療法。

舉例來說,倘若想要增強心肌收縮力,適合使用黃耆、人參、附子等;倘若想要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供血,適合使用葛根;倘若想要降低血壓、降低血液黏稠度,適合使用丹參、紅花等;倘若想要鬆弛血管平滑肌,適合使用赤芍、白芍等。

中藥兼有降低血壓、減少血脂等作用,只是很多民眾都不知道。黃澤宏主任指出,很多穴位也能保養心臟,比如心俞、膈俞、膻中、內關、關元、神闕、百會、太衝、腎俞、湧泉等,穴位按摩有助起到保健效果。心俞穴位在背部第五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約一‧五寸處;膈俞穴位於背部第七椎下,去脊旁開一‧五寸處。

膻中穴位在兩乳間中點處;內關穴位在手掌後二寸,兩筋中間的地方;關元穴位在肚臍以下三寸處;神闕穴位在肚臍;百會穴位在頭頂正中央;太衝穴位在腳拇趾與食趾間,往上約一‧五公分凹陷處;腎俞穴位於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腰椎左右二指寬處;湧泉穴位在腳底前部人字紋中間凹陷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