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文与科学论「气」 中山大学办双院士讲座
为强化科学人文交融,国立中山大学文学院、国际汉学中心携手气胶科学研究中心,於中山大学举办「『气』的科学与人文对谈∶双院士风云会」,邀请中央研究院新科院士暨清华大学哲学研究所讲座教授杨儒宾,与中央研究院院士暨中山大学气胶中心荣誉讲座教授王宝贯,针对「气」的人文与科学展开跨域双院士对谈,该活动吸引约一百五十名与会者,期能培育年轻学子科学的人文观与人文的科学观。(见图)
中山大学今(廿八)日说明,杨儒宾院士为国内「气」论权威,於会中介绍各种以「气」描绘心理、生理、自然、形上及社会文化意义的丰富语汇,点出「气」的概念在东亚世界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深植於老庄哲学、武术、中医及日常语言中,形成渊远流长且绵延深入的传统;杨儒宾解释,东方哲学认为人的身体是「形-气-神」一体运作,身心不可分,也代表情感背後带动气的连结,使得外在相貌和精神修养密切相关。东方文化脉络中没有纯粹心理性的世界,内在心理世界会带动外在世界显化改变,如经脉图将人视为流动的身体,气身即为连结躯体与意识的机制,传统道教的打坐修行、武侠小说的打通奇经八脉、天人合一的观念,对身心转换的修行,即是思考「气」的具体实践。
王宝贯院士为全球知名云物理学家与气候专家,更是亚洲获颁全球剧烈风暴研究领域最高荣誉「尼可莱·铎切克奖」的第一人。王宝贯於会中分享「气」有持续运动、充满的特性,透过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气体扩散,并解释庄子《逍遥游》中观察「天之苍苍」背後的科学原理;会中介绍十七世纪义大利科学家托立切尔发现气压的水银实验、科学家波兹曼与皮兰探索气体流体及粒子特性的科学史,他更援引老子《道德经》中「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讲述大气与气候的运作原理,即为地球透过大气的流动来平衡能量,与杨儒宾对「气」的历史与身体观的论述若合符节。再引用庄子《逍遥游》「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做总结,呼应自然气候变迁的米兰科维奇周期,并阐述工业革命後各种人为活动对气候变迁与全球暖化的影响,以及当前节能减碳的迫切性。
中山大学副校长郭志文表示,双院士讲座是中山大学两个高教深耕计画特色领域研究中心跨领域合作的典范,希望透过此种尝试开展未来可能性,并激发更多跨域合作研究,将中山大学打造为科技与人文并重的学术重镇。
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赖锡三指出,杨儒宾谈论气的身心修养与天人关系,王宝贯谈论大气、天气运行及环境永续,二位院士虽从哲学和科学不同角度切入,但都涉及「气」的流动、平衡、分享、永续的人文伦理及环境伦理的深远关怀。中山大学气胶中心主任王家蓁更带领现场观众进行有意识的呼吸觉察,透过「呼吸」感受「气」流经体内与排出体外的过程,藉此觉察「气」在每个人体内与环境中的流动性及一体性,呼吁与会者正视地球面临的极端气候、空气污染等与「气」相关的生态挑战,「多一些ECO,少一点EGO」,并做出改变。
中山大学国际汉学中心主任莫加南、前校长杨弘敦及新科院士陈镇东亦与会共襄盛举,校长李志鹏则期许将来能持续促成更多院士来校进行跨域对谈,培育更多年轻学子深厚的科学与人文底蕴。
中山大学今(廿八)日说明,杨儒宾院士为国内「气」论权威,於会中介绍各种以「气」描绘心理、生理、自然、形上及社会文化意义的丰富语汇,点出「气」的概念在东亚世界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深植於老庄哲学、武术、中医及日常语言中,形成渊远流长且绵延深入的传统;杨儒宾解释,东方哲学认为人的身体是「形-气-神」一体运作,身心不可分,也代表情感背後带动气的连结,使得外在相貌和精神修养密切相关。东方文化脉络中没有纯粹心理性的世界,内在心理世界会带动外在世界显化改变,如经脉图将人视为流动的身体,气身即为连结躯体与意识的机制,传统道教的打坐修行、武侠小说的打通奇经八脉、天人合一的观念,对身心转换的修行,即是思考「气」的具体实践。
王宝贯院士为全球知名云物理学家与气候专家,更是亚洲获颁全球剧烈风暴研究领域最高荣誉「尼可莱·铎切克奖」的第一人。王宝贯於会中分享「气」有持续运动、充满的特性,透过热力学第二定律说明气体扩散,并解释庄子《逍遥游》中观察「天之苍苍」背後的科学原理;会中介绍十七世纪义大利科学家托立切尔发现气压的水银实验、科学家波兹曼与皮兰探索气体流体及粒子特性的科学史,他更援引老子《道德经》中「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讲述大气与气候的运作原理,即为地球透过大气的流动来平衡能量,与杨儒宾对「气」的历史与身体观的论述若合符节。再引用庄子《逍遥游》「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做总结,呼应自然气候变迁的米兰科维奇周期,并阐述工业革命後各种人为活动对气候变迁与全球暖化的影响,以及当前节能减碳的迫切性。
中山大学副校长郭志文表示,双院士讲座是中山大学两个高教深耕计画特色领域研究中心跨领域合作的典范,希望透过此种尝试开展未来可能性,并激发更多跨域合作研究,将中山大学打造为科技与人文并重的学术重镇。
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赖锡三指出,杨儒宾谈论气的身心修养与天人关系,王宝贯谈论大气、天气运行及环境永续,二位院士虽从哲学和科学不同角度切入,但都涉及「气」的流动、平衡、分享、永续的人文伦理及环境伦理的深远关怀。中山大学气胶中心主任王家蓁更带领现场观众进行有意识的呼吸觉察,透过「呼吸」感受「气」流经体内与排出体外的过程,藉此觉察「气」在每个人体内与环境中的流动性及一体性,呼吁与会者正视地球面临的极端气候、空气污染等与「气」相关的生态挑战,「多一些ECO,少一点EGO」,并做出改变。
中山大学国际汉学中心主任莫加南、前校长杨弘敦及新科院士陈镇东亦与会共襄盛举,校长李志鹏则期许将来能持续促成更多院士来校进行跨域对谈,培育更多年轻学子深厚的科学与人文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