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流3周年庆生献礼 《音乐人的所在》纪录片公开上线
【记者何弘斌/高雄报导】 2024/11/01

高雄流行音乐中心二○二一年十月卅一日正式开幕,今(卅一)日将过三岁生日,三年来自办及广邀各类型音乐演出,成为所有喜爱音乐朋友的「乐园、学员、星乐园」;为让民众认识高流所在位置爱河湾建设前高雄港的样貌,以及推动高流的艰辛历程,高流委托近期好评剧集《听海涌》导演孙介珩与看不见电影工作室拍摄纪录片《音乐人的所在》,除远赴英国及日本取材,也专访灭火器、林生祥等五组音乐人及高雄市长陈其迈、前高雄市长陈菊、前副市长史哲多位关键决策及推动者,全片上线公开,除作为高流三岁生日给民众的礼物,高流也自许期待能成为更多「音乐人的所在」。(见图)

高流今(卅一)日说明,《音乐人的所在》片长约三十分钟,由导演孙介珩、看不见电影工作室制片团队历时近一年才完成,期间远赴英国伦敦威尔康图书馆专访视觉艺术研究发展专家威廉·舒巴赫(William Schupbach),并拍摄到一八七一年探险家约翰·汤姆生当年打狗港照片湿版玻璃底片;也前往日本大阪采访关西大学经济系教授北波道子分析百年前高雄筑港规划,并透过资深引水人胡延章、拆船业者黄道明,今年高雄文艺奖得主、蓝色狂想创办人纪华麟,在地音乐人及乐团灭火器、林生祥、浅堤及爵式负责人Patrick,以及推动高流建设的高雄市长陈其迈、前高雄市长陈菊、副市长史哲多位关键人物的专访,让民众认识曾被围墙阻隔的高雄港面貌,还有高流兴建的波折历程。

导演孙介珩表示,《音乐人的所在》从高雄港一百多年前的打狗港谈起,也触及日治时期筑港建设,虽然文献都有相关记载,但藉由该片把视角拉开,尽管拍片预算有限,只能以最小的三人编制,四天快速往返住背包客栈,还是决定直接到英国取材了解当年约翰·汤姆生为何带著沉重的拍照设备远渡而来?高雄筑港则从更宏观的经济产业史来看对高雄、台湾,甚至是对整个亚洲的影响。另外访谈每天於港口进出的引水人,从他的独特视角与工作环境观看高雄港的发展兴盛,而拆船业则可延伸带入酒吧街的消费与音乐文化,呈现港区发展的庶民面向。

受访的高雄音乐人在片中都提到过往除了西子湾、旗津,很少看到海,对高雄港多是禁区印象,因驳二营运才带动转变;灭火器提到是高中快毕业时找场地表演才发现驳二月光剧场,当时连出借办法都没有,旁边还杂草丛生,後来也办了月光剧场首场演唱会。浅堤则感谢草创期月光剧场的养分一直影响到现在,对当时的表演留下深刻印象。林生祥亦提到小库跟大库的演出,驳二变成跟大家生活在一起、很多年轻人聚集的地方。

高流董事长、高市府文化局长王文翠指出,高流园区位在高雄港十一至十五号码头,营运後场域内各类型音乐演出、市集与集客活动频繁,更与紧邻的驳二连成一气,已是高雄重要的文化地标与休憩场域;但事实上整个港湾的推动转型不易,高流的建设更是一波三折,《音乐人的所在》就是透过访查取材,纪录下高流成为音乐人群聚场域的推动历程,不仅回望过去也期待面向未来,引进更多音乐活动,让产业聚落在此成形。

身兼全片监制的高流执行长丁度岚提及,高流成立後除自办蓝宝石演唱会、打狗祭等大型音乐会,平均每年更有超过百场各类型音乐演出,例如刚落幕的打狗祭三天超过十八万乐迷参与,场域内九座舞台提供六十五组艺人演出,今年蓝宝石大歌厅缔造两场完售佳绩,而今年初黄色小鸭在一个月内吸引九百万人次来到高流爱河湾,显见高流的建设营运带动城市音乐与文创活动蓬勃发展。於三周年庆时推出《音乐人的所在》纪录片来回顾高流建设前的港湾转型与推动历程,也乘载音乐人的见证与期许,格外有意义。

针对湾区转型与推动高流建设,《音乐人的所在》专访曾参与二○○五年推倒高墙、十三号码头退役的现任市长陈其迈及争取并推动高流建设案的前市长陈菊、副市长史哲。陈其迈说,当年推倒高墙是市港合一重要里程碑,更开启接续二十年的城市转型,高流开幕完成旧港区转型最重要的一块拼图。二○○八年曾率市府首长在码头静坐的陈菊则说,当时必须透过抗争让新政府知道城市发展与区域发展,是需要南北平衡,如今回望,「痛苦会过去,美丽会留下来,留给世世代代的高雄人」!史哲强调,矗立在港边的高流代表高雄转型的决心与定锚定调,也就是高雄不只是重工业,而是转向成「人」的产业,有更多的可能会在这里发生。

全片最後,多位音乐人应导演之邀推荐最能代表高雄的自己的创作。灭火器团员不约而同分享〈长途夜车〉,主唱杨大正坦言创作时就是意识到有一天会返乡的心情,只是当时还看不到返乡的路径、不知道何时可以回家。浅堤团员则理所当然推荐〈高雄〉,建议歌迷可以多停几个红灯把一首歌品味完,体会生活在高雄就是这种感觉。Patrick推荐巴西音乐人Antonio Carlos Jobim的Bossa Nova代表作〈Wave〉,表达高雄就像海浪,有著一波又一波的感觉,有很多的可能性。

《音乐人的所在》三十分钟完整版即日起在高流官方Youtube频道公开上线,欢迎民众点阅观赏,一起跟著所有受访者及制片团队远赴英、日取材,再次深度认识打狗港蜕变与高流建设的推动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