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權館邀原民作家創作分享 探尋原民政治受難者的生命故事
【記者王先國/台北報導】 2024/10/06

國家人權博物館日昨在白色恐怖景美紀念園區服務中心二樓舉辦第四屆(2023至2024年)駐館藝術家利格拉樂·阿𡠄(Liglav A-wu,漢名高振蕙)創作分享會,邀請知名作家楊翠與利格拉樂·阿𡠄進行對談,一起探討白色恐怖時期威權統治對原住民族文化的壓迫與影響,分享原住民族政治受難者們隱藏在歷史縫隙中的生命記憶與故事,吸引了眾多關心人權與族群議題的民眾參與。

利格拉樂·阿𡠄為排灣族散文作家,從自身「原住民女性」的視角出發,溯源家族生命史,記錄族群口述歷史。利格拉樂·阿𡠄在駐館創作期間,進行了多次田野調查,她深入臺東、南投信義鄉、桃園復興區、嘉義阿里山鄉、新竹尖石鄉等部落,走訪鐘阿聲、王阿繁、伍利等前輩的故里,運用檔案、歷史文獻與口述史,重現這些政治受難者面對威權壓迫的真實經歷,不僅描繪了個人的生命旅程,也凸顯原住民族在白恐時期遭遇的文化衝擊、政治壓迫與不公待遇。

利格拉樂·阿𡠄從臺灣民主自治同盟案、臺灣民族蓬萊自救鬥爭青年同盟案、湯守仁等叛亂及貪汙案、山防隊案、臺灣山地獨立運動案等五個重要的原住民團體案件與一些個人案件,以及山地治安指揮所與靖山、靖協兩個專案談起,分享原住民族在白恐時期所遭受的種種監控與迫害,以及延續至今的影響。她以靖協專案為例,包括胡德夫、伊凡·諾幹、廖守臣等人,都曾是專案監控的對象,並舉湯進賢在父親湯守仁被槍決後背負匪諜之子的名號,卻以為匪諜是蝴蝶的一種為例,說明這樣的監控在原鄉地區造成極為深遠的影響,即至今日,為此心生恐懼、不願多談的人不在少數。利格拉樂·阿𡠄期望這本創作能成為第一本由原住民視角出發的白恐書寫,並透過對於過往白恐歷史的梳理,讓原鄉開始願意回身討論白色恐怖,並從中追尋出更多的原民政治檔案。

與談人楊翠曾任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主委,她期待透過利格拉樂·阿𡠄的創作,看見臺灣的白恐記憶在家族間的狀態,並呼籲社會大眾關注這段歷史,並繼續推動轉型正義,讓更多原住民族的聲音得到聆聽與重視。

人權館館長洪世芳強調,文學不僅是藝術表現的形式,也是一種敘事工具,透過利格拉樂·阿𡠄的作品,我們得以正視原住民族在威權時期的遭遇,並進一步理解其對今日社會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