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山西文物 探索中华民族渊源
记者郑沾诚/特别报导 2024/09/16

▲民国元年(1912年),平遥县衙改为县公署。
以中华民族历史考古的说法,大陆的文物,地下的,80%在陕西省;地上的,80%在山西省。山西省名胜古迹及历史文物确实值得一游及探索,在吃的方面山西刀削面,山西醋也是一绝。面要如何吃、醋要怎麽吃,要你亲自体验。

当今的中国从何而来?中国最初的本意是什麽?最初的中国在何时何地诞生?每一位元中国人都会将这一串追根湖源的问题深埋在心底,却挥之不去。

·陶寺

陶寺,这座黄河中游晋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至未期都城遗址,在时间与空间上都占据著中华文明核心形成与中国早期国家起源和诞生的关键支撑点,在苍黄的黄土原下埋藏者重要的系列考古证据。考古学家在陶寺遇址持续的考古发掘与研究、正用手铲逐层刮开尘封的历史。象徵中国龙的图腾,在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联缀起璎珞般的证据链。心中那一串串纠结的疑问,解开藏在中国人心头四千多年的疑惑。

最早\\\\\\\"中国\\\\\\\"本义THE ORIGIN OF THE EARLIEST CHINA陶寺文化地中观念与国家社会在陶寺还址得到了完美的结合。陶寺遗址完美地诠释了本初\\\\\\\"中国\\\\\\\"的概念--地中之都,中士之国。由於\\\\\\\"王者居中\\\\\\\"的意识形态,决定了王都应建於地中,这才有了《五帝本纪》《集解》刘熙的说法\\\\\\\"帝王所都日中,故日中国。殷墟甲骨文\\\\\\\"中\\\\\\\"字就是主尺的摩写。殷墟卜辞中屡见\\\\\\\"王立中\\\\\\\"记载,就是王或王委派天文官进行圭表测量。

祭天祭地礼制建诛一陶寺城址祭祀天、地的重大礼制建铳区分别在中期城址东部小城内和城址外西北部,分别占__著\\\\\\\"天位\\\\\\\"和\\\\\\\"地位\\\\\\\"。包括最旱的观象台、阴阳合历等。陶寺观象祭祀台一世界最早的观象台距今4100-4000年。该遗迹位於陶寺中期大城东南部,观象系统由观测点、观测缝、崇山山包与日出相切点构成,可观测出20个节气。观象台的功能是集观象、授时、祭祀於一身。这一成果得到绝大多数天文、史学和历法。

·关帝庙

从台湾信仰密切的关帝圣君说起,关帝庙缘起在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解州村(常平),始建于隋代开皇九年(西元五八九年),已有一四○○多年的历史,清康熙五十二年(一七三年)重新修建的,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截至二○二三年,是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解州关帝庙总面积为二十二万平方米,分为正庙和结义园两部分,南部为结义园,四周桃林繁茂,使人们有置身于当年刘、关、张桃园结义的情景之中。结义园占地五十馀亩,是按照当年刘备、关羽、张飞涿郡三结义时的桃园意境而设计建造,中有结义坊、君子亭等主体建筑,四周古柏参天,湖光山色,园内翠竹绕湖,碧莲拂柳,小桥流水,桃花满山,亭台楼阁,曲径回廊。

崇宁殿是关帝庙的主殿,因关羽被宋徽宗封为\\\\\\\"崇宁真君\\\\\\\"而得此殿名。殿前月台上置一铜鼎香炉和一长方形供案,是清人仿照古代式样铸造的。月台前阶石上,雕有卷草、流云和二龙戏珠图案,犹仿皇宫规制。

随著祭祀活动的隆重,祭文的作用也更为重要。解州关帝庙祭文主要包括祭祀关公的祝文、祷告文,通过祭文,来达成人神交流。解州关帝庙祭文,现存最早的有明代祭文。

·洪洞大槐树

跟著『苏三起解』一起探究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位於山西省洪洞县,以\\\\\\\"寻根\\\\\\\"和\\\\\\\"祭祖\\\\\\\"为主题的唯移民祭圣地,有碑亭、二、三代大槐树、千年槐根、祭祖堂、广济寺、石经幢、移民浮雕图、中华姓氏苑等六十馀处风景文化溯源。

洪洞大槐树移民的时间从北宋末年宋室南迁开始,到明朝洪武、永乐形成高潮,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至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约700馀年的时间。明朝洪武、永乐年间的大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有组织、有计划的一次迁徙。迁徙长达五十年之久,涉及1230个姓氏,由这里迁往各地的移民後裔,数以亿计。从明洪武三年至永乐十五年,大槐树下就发生大规模官方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经过六百年的辗转迁徙,繁衍生息,今日全球凡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後裔。

元末明初的中原人民,不仅遍历兵灾战火的祸患,而且遭受水、旱、蝗、疫的侵扰,其严重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朝代。蒙古君主为维持其统治,将各族人民在政治上划分为四个等级,依次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蒙古人是第一等,最受优待;色目人是第二等,仅次於前者,也是统治者依靠的阶层。

洪洞大槐树移民时期,明朝政府实行了发给移民耕牛、种子、农具以及三~五年不征赋鼓励农民生产的措施,北方各城市附近荒闲的土地,政府又分给无地的人垦种,每人为15亩,另给菜地2亩,\\\\\\\"有馀力者不限顷亩\\\\\\\"。

据《山西通志》记载,洪武元年(1368年)到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移之民以晋南为多,其次为晋东南、晋中数县。明代初年,山西省辖5府、3直隶州、16散州、79县。史书记载的明初移民主要有平阳府辖的28县,潞安府辖的8县,汾州府辖的7县,泽州辖的4县,沁州簿的2县,辽州辖的2县。这些地区共有51县,而平阳府就辖28县。

由於明朝大移民在山西省洪洞县广济寺门前的大槐树下进行移民手续办理,即移民的起点,因此本次移民叫做洪洞大槐树移民,而在此移民出去的人群,绝大多数并非洪洞县人,甚至不是山西人。

从洪武元年(1368)开始,到永乐十五年(1417)结束,历三朝50年,根据《明史》、《明实录》等史书记载,先後从山西移民10次,永乐年间移民8次,共计移民18次,遍布河南、山东、河北等18个省市500多个县份,涉及1230个姓氏移民结果户口的增殖古大槐树处。

·平遥古城

再谈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平遥古城,位於山西省晋中市平遥县康宁路,地处山西省中部,始建于西周宣王时期(前827年-前782年),於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扩修城池,是现今中国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整座城池宛如乌龟向南爬行,因此有\\\\\\\"龟城\\\\\\\"之称。

平遥古城由城墙、店铺、街道、寺庙、民居等共同组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整座城池对称布局,以市楼为轴心,以南大街为轴线,形成左城隍、右衙署,左文庙、右武庙,东道观、西寺庙的封建礼制格局,总占地面积2.25平方千米;城内街道格局为\\\\\\\"土\\\\\\\"字形,整体布局遵从八卦方位,由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南大街、东大街、西大街、衙门街和城隍庙街形成干字型商业街。平遥古城内的街道商铺都体现历史原貌,1997年12月3日,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清咸丰六年(1856年)冬,平遥古城重修工程竣工,工料之费十二万缗有奇。清同治六年(1867年),六城上增建炮台各一座,每置大炮三尊;同治十二年(1873年),西城士民捐赀,先将西城濠疏浚之。清光绪六年(1880年),再次疏通城壕;北城士民复捐赀疏瀹北面城濠。民国元年(1912年),平遥县衙改为县公署。

清道光三年(1823年),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在古城西大街成立,此後,票号增至20多家,平遥古城成为全国金融中心。在城内大兴土木,一座座豪宅大院在古城内落成,市楼、城墙、庙宇等公共建筑设施得到捐资修葺。道光三十年(1850年),邑侯刘公(刘叙)莅任,\\\\\\\"太平天国\\\\\\\"义军崛起,为应对农民起义,即邀董事诸绅捐赀重修,一举补筑东西北门并将南门增高数尺,四隅角楼也加大了高度与体量,并予重修,敌楼也照旧数重建,同时扩宽了护城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