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小龄童谈绍剧∶传承与弘扬
【记者王辉丹/综合报导】 2024/09/08

▲左∶央视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造型。右上∶《西游记》(续剧)在绍兴拍摄外景,章宗义(六龄童)探班,右下∶六小龄童出席山东济南大明湖街道「非遗文化进社区,名著经典传万家」美猴王慈善公益书屋揭牌活动。
六小龄童,本名章金莱。为知名华语影视男演员、导演、制片人、表演艺术家、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在父亲章宗义(六龄童)一百周年诞辰之际,将父亲生前的戏服、道具以及自己珍藏的绍剧文史资料捐赠给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此一举措,既表达了对绍剧艺术的尊重与热爱,亦是对父亲深情的怀念。

「希望大家能了解绍剧、爱上绍剧,明白它的前世今生。」六小龄童(章金莱)如此表示。「这也是我告慰父亲的方式,让他知道,一代代人依然在弘扬绍剧和猴戏艺术。」

「北李南章」是戏曲界的两大流派,李万春的京剧北派猴戏和六龄童的绍剧南派猴戏,分别为孙悟空这一经典角色注入了不同的灵魂。章宗义(六龄童)作为绍剧宗师,开创了南派猴戏表演体系,融合「人、神、猴」三者,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南猴王」。1960年,他主演的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使绍剧猴戏扬名国际,并在72个国家和地区发行。六小龄童回忆道,其父常言∶「绍剧是我的生命之源,艺术之根。」在父亲的熏陶下,六小龄童逐渐形成了自己在《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央视1986版电视剧《西游记》至今在全球重播超过4000次,成为经典中的经典。

「这些年我还在做另一件事,那就是向全世界弘扬猴戏文化、西游文化、中华文化。」六小龄童强调。他曾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地,分享孙悟空和西游记的故事,并与当地演员和学者交流心得。随著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国家有了属於自己的「猴王」,他对猴戏文化的传播感到骄傲。

绍剧,乃中国传统文化戏曲剧种之一。其源流可追溯至秦腔,为浙江省三大剧种之一。发源於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县(现为上虞区),流行於绍兴、慈溪、余姚、萧山及其他浙沪一带。从鲁迅笔下的社戏到「绍兴大班」,1950年定名为绍剧。2008年6月7日,绍剧经大陆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唱腔的主要曲调为「二凡」、「三五七」和「阳路」,以「二凡」为主,唱辞以七字齐言对偶为基础。

「二凡」唱腔高亢激越,以紧拉慢唱为特点,其拖腔不受乐曲限制,演员可以根据人物感情需要,尽情发挥。

「三五七」因其唱句以前句三字和五字,後句七字组成而得名,属早期吹腔,源於安徽太平(今当涂),故艺人称「太平三五七」,由於长期流行於浙东,并用绍兴方言结合中原音韵的绍兴官话演唱,使之具有当地的乡土特色。「三五七」行腔委婉,宜於抒情。「阳路」即吹腔,有「高阳」、「平阳」之分。

绍剧的剧目颇为丰富,从题材上看,以历史戏居多,家庭戏次之。就其风格特点来说,多为情绪愤慨、斗争激烈、感情奔放的一类戏,流传的传统剧目达三百多个。整理後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于谦》《龙虎斗》《芦花记》等,得到一致好评。各行脚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戏,如二手戏《游园吊打》《磨房串戏》,花脸戏《打太庙》《打半山》,老生正生戏《轩辕镜》《渔樵会》《芦花记》,花旦戏《香罗带》《哭箱诉舅》等。

绍剧传统剧目主要有以「二凡」为主腔的《高平关》《後朱砂》《千秋鉴》《龙虎斗》,以「三五七」为主腔的《双贵图》《双核桃》《龙凤锁》,唱「阳路」(吹腔)的《和番》《醉酒》,以及属目连戏的《男吊》《女吊》《调无常》等。各行角色均有各自的拿手戏,如二丑戏《游园吊打》《磨房串戏》;花脸戏《打太庙》《打半山》;老生正生戏《轩辕镜》《渔樵会》《芦花记》;花旦戏《香罗带》《哭箱诉舅》等。绍剧较有影响的剧目传统戏有∶《龙虎斗》《後朱砂》《龙凤锁》《芦花记》《双贵图》;新编历史戏有∶《于谦》《斩魏徵》;现代戏有∶《血泪荡》等。绍兴著名剧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拍成电影后,先後发行世界七十几国家和地区。

绍剧的著名演员有梁幼侬、吴昌顺、陆长胜、筱玲珑、林芳锦、汪筱奎、章宗信(七龄童)、章宗义(六龄童)、筱昌顺、陈鹤皋、章艳秋、王振芳(十三龄童)、钱慧韵、筱艳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