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论》孩子不是陪祭品 拥有生命自主权
2024/07/05

近日媒体报导,一名新北陆配携二名女儿到碧潭寻短引发关注,二名女儿因此不幸身亡。近年来,携子自杀、狠父杀子、药瘾患者或同居人虐待儿童等社会新闻层出不穷,这些疑似儿童虐待、儿少疏忽的社会事件背後,常牵涉到情感、情绪、家庭、经济、疾病、药瘾等各类社会议题。携子自杀新闻令人悲痛,孩子不是父母的财产,孩子的生命及生存不该轻易被剥夺,不能将孩子当成陪祭品,孩子拥有生命自主权。

有些家长犯下杀子自杀事件,可能已经有身心疾病,但若从亲密关系爆力或是离婚而衍生,则可能是报复心里,想让留下来的人悔恨一生,亦或是担心留下子女无人照顾,这种念头非常残酷,也是儿童虐待里最严重的一种;家扶基金会提到,「杀子自杀」五成以上都与经济因素有关,生活压力更是高达八成,当家庭面临经济的重大考验时若无足够资金得以处理,又未能有效建构系统面对时,孩童就容易成为父母抉择中的牺牲品。然而「杀子自杀」案件错综复杂,也不宜随意指责他人未尽保护责任,或纠责被认定应该及时防范的人。

自杀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与社会问题,涉及经济、社会、家庭、疾病及生活等复杂因素,绝大部分自杀事件并非单一因素造成,因此自杀防治方法也是多层次、多元的。

从过去的研究统计发现,携子自杀者通常合并失业、经济、家庭、婚姻等多重问题,「死亡非孩子所愿」,请大人尊重孩子生存的权利,且不要放弃自己,对於自己及孩子真的可以有更好的选择,而让孩子的笑容陪伴你一辈子。另外,这样的家庭可能就在你我的周遭,如果社会大众都能留多一份关心并主动注意高风险个案或家庭,鼓励这些个案勇於求助,将有助於阻止这类不幸事件的发生。

保护儿童是每一位社会公民的共同责任,也是评量一个国家社会是否进步的重要指标,对於需要协助度过难关的父母亲来说,孩子应该是维系家人感情的羁绊、甚至是支持大人克服困境最大动力。适时求助,是每一个家庭可以做的,每个人多一分谨慎,多一点关怀,儿童安全才能多一份保障。如有短暂急难救助等方面需求可拨打卫福部一九五七福利谘询专线谘询、或打家扶关怀专线○八○○-○七-八五八五寻求协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