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全球政經現實 台灣應維持國際韌性改善兩岸關係
2024/06/18

國際情勢穩定性迄今仍未明朗,加上中共對台的襲擾及對外交上的施壓,對台灣未來與區域其他經濟體的貿易合作上的進展,仍將形成部分隱憂,未來除應維持台灣國際政經關係上的韌性,更應繼續保持一定程度的彈性空間,以改善兩岸關係。

七大工業國集團(G七)此次在義大利高峰會發表的聯合公報中提到,G七對台灣的基本立場不變,包括現行的一中政策,也重申維持台海和平穩定,對國際安全繁榮不可或缺,同時呼籲用和平解決兩岸問題,支持台灣以觀察員或貴賓身分,有意義參與非以國家身分為前提的國際組織,包括世衛大會(WHA)和世衛組織(WHO)技術會議,若不需國家地位的國組,則以會員身分參加。儘管G七成員以具體行動展現對台海和平穩定,以及對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的支持,但兩岸關係若持續緊張,難保中共未來在對台國際外交及經貿策略上,不會有施壓的可能。

此次G七對中國支持俄羅斯仍再度表示關切,並呼籲中國應敦促俄國停止侵烏,並立即、完全及無條件從烏克蘭撤軍,並鼓勵北京與基輔進行直接對話。由於中國對俄國國防工業基礎持續給予支持,致使俄國能持續進行侵烏戰爭。若雙方戰事均無進一步和緩的可能,恐無益於國際政局走向穩定。

面對政治、經濟和國際層面的挑戰,台灣除了加強經濟競爭力,持續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與產業升級,以提升整體競爭力外,應強化建立國際合作夥伴關係,共同應對國際現實的挑戰。產業界更期盼,台灣應透過參與國際組織,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和加強區域合作,來擴大台灣在國際事務中的參與度和影響力。

台灣面對政治、經濟和國際現實時,需要採取多元且更具韌性的手段,包括外交多元化,經濟競爭力的提升及國際合作夥伴關係的建立,透過政治及經濟的靈活性,以因應來自中國大陸及國際層面的挑戰。

台灣政情發展陷入不安,將是對主政者最大的考驗,執政者更有免於讓國家走上鋼索、徘徊在十字路口的智慧和勇氣,讓台灣可以在全球政治及經濟現實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及長遠穩定發展的策略。